十年前美国打击赌博、枪支等行业的窒息点行动,在今天的加密货币身上重演。
撰文:Michael Nadeau
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
注:本文为 The DeFi Report 关于美国加密货币监管和政策制定系列报告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阅读《从 SEC 与 Coinbase 的恩怨情仇说起,美国加密监管会走向何方》。
图片来源:Coinflip
今年 1 月开始,针对加密行业的执法行动层出不穷。美联储(Fed)、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和货币监理署(OCC)在 1 月 3 日发表联合声明,强调「银行机构面临的加密资产风险」。
监管目的应该是减少欺诈和惩罚不良行为,促进负责任的创新并保护投资者。但有些人声称执法行动可能会导致更危险的事情,他们称之为「窒息点行动 2.0」(Operation Choke Point 2.0),这意味着更早之前还有窒息点行动 1.0。
那么窒息点行动 1.0(Operation Choke Point 1.0,政府的官方名称)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该倡议被认为是非法和违宪的?今天的加密货币有哪些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窒息点行动是美国司法部于 2013 年 8 月开始的一项倡议。
本质上讲,这是通过切断银行服务渠道来「扼杀」不利行业(枪支经销商、信用修复服务、雪茄制造商、约会服务、电话营销、在线赌博等)的协同努力。
不喜欢一个行业?向它背后的银行家发条消息。
- FDIC 前主席 William Isaac 11/21/14(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尖锐的评论文章中)
我觉得 DOJ 和 FDIC 的积极分子正在滥用他们的权力和权威,并在惩罚合法企业,实际上,他们正在将政府作为武器化以维护他们的意识形态信仰。
- 众议院金融服务小组委员会主席 Sean Duffy, 2015 年 3 月 24 日
窒息点行动是「要求银行识别那些只做政府官员厌恶的事情的客户。然后,切断这些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关闭他们的账户。」
- 美国银行家协会 Frank Keating
虽然政府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但电子邮件历史描绘了一幅不同的画面。事实证明,FDIC 的高级监管人员在指示银行关闭合法企业的账户时,正在传递他们「无法忍受」某些行业的信息。
经过 3 年多的有争议的诉讼、几次国会调查,以及最终的总统施政变革,才结束了针对美国合法企业的「窒息点行动」。
窒息点行动于 2017 年 8 月正式结束,FDIC 与被冻结在金融系统之外的受害方解决了多起诉讼。
除了货币结算外,FDIC 还向国会承诺「限制 FDIC 人员关闭银行账户的权力」。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过去 10 年内,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在美国。但它却再次发生了,而且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
Cooper & Kirk 是在窒息点行动 1.0 期间为受害方辩护的律师事务所。根据他们最近关于该主题的报告,历史正在重演。他们概述了以下相似之处:
加密货币当前的经历与十年前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我们尽量避免仓促下结论,但间接证据看起来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 Cooper & Kirk 的说法,并非只有一个事件表明多个监管机构正在协调一致地努力「禁止」不利行业内的企业。
话虽如此,我们要强调 Signature Bank 关闭的事件。
Signature Bank 于 2023 年 3 月 12 日被 FDIC 查封。该公司是为大型加密货币公司提供服务以促进 24/7 全球市场流动性的两大银行之一。另一个是 Silvergate,它于 3 月 8 日停止运营。
两家银行都运营实时支付平台,专门满足大型加密货币交易所和做市商的 24/7 流动性需求。这是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兑换的关键基础设施,可促进加密资产 24/7 的全球交易。
FDIC 制裁行动很奇怪,原因如下:
1.到 2022 年底,Signature 拥有 1,103.6 亿美元的资产,可以覆盖 885.9 亿美元的负债。由于对硅谷银行事件蔓延的担忧升级,100 亿美元的存款于 3 月 10 日被提取。但到 3 月 12 日(执法行动日期),该银行资本状况已经稳固,存款外流已经放缓,银行有偿付能力。因此,FDIC 查封 Signature Bank 的既定原因是 「管理不善」,FDIC 本身承认该银行在关闭时具有偿付能力。纵观美国银行业的传奇历史,我们无法找到另一家银行因「管理不善」而被查封的例子。
2.在 Cooper & Kirk 对窒息点行动 1.0 的调查中透露,FDIC 的一名首席审查员威胁说,如果「一只小蚂蚁,2 亿美元的银行倒闭」,FDIC 根本不担心。
3.Barney Frank(起草了《多德 - 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的前众议员)担任 Signature 董事会成员,并暗示 Signature Bank 是政治攻击的受害者。
我们不是大型高科技行业贷款机构。我们是纽约市的一家大型住房贷款机构。我们并没有将加密货币作为我们自己的资产——我们只是允许两家客户企业通过加密货币相互交易。我们是一个促进者。监管机构想要借我们传达非常强烈的反加密信号。
4. 根据两个匿名消息来源,FDIC 要求 Signature 的竞标者同意不竞标 Signet——促进全球加密市场流动性的支付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服务于加密市场的关键基础设施现已完全切断,许多合法的加密公司不再有银行合作伙伴。考虑到这家匆忙出售的银行的情况,《华尔街日报》认为 FDIC 采取的行动「证实了 Frank 和我们的怀疑,即监管机构对加密货币的敌意是查封 Signature 的动机。」 当被问及没收一家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并在随后的出售中排除该银行的某些资产是否合法时,Barney Frank 说:
这令人担忧。我想知道,我们是否是第一家在没有破产的情况下完全关闭的银行?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认为 NYDFS(纽约金融服务部)应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推测 FDIC 将我们作为牺牲品来传达「远离加密货币」信号的原因。
有关该主题的更多信息,您可以查看 Nic Carter 对 Cooper & Kirk 的 David Thompson 所做的采访,Cooper & Kirk 是一家在阻塞点行动 1.0 中为受害方辩护的律师事务所。
Cooper & Kirk 呼吁加密货币公司挺身而出,分享他们在过去几个月中的经验。
如果指控属实,我们应该预料到国会和法院将严厉打击未经选举产生的监管机构滥用权力的行为。严厉的惩罚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它表明可以动用政治权力将在政治上不利的合法企业封杀在金融体系之外。
就时间表而言,Cooper & Kirk 预计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调查并审理案件。
美国国会的态度是分裂的,在 SEC 和 CFTC 的监管之间存在进一步分歧。FDIC 的非民选监管机构对加密行业实施了潜在的非法行为。白宫也表明了态度,至少有一位参议员在组建「反加密联盟」。这有点混乱。
但世界各地并非都如此。
随着最近加密资产市场法规 (MiCA) 的通过,欧盟正在对美国表明「你们的垃圾就是我们的宝藏」。
监管博弈已经开始。
为什么?激励。如果加密货币真的具有我们认为的潜力,该行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那么,为什么不深思熟虑地规范行业并将最优秀的企业家吸引到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呢?
不仅仅是欧洲,英国、日本、阿联酋都在积极推动,希望成为新行业的领导者;新加坡、瑞士和澳大利亚等一直紧随浪潮。
就在美国对该行业变得更加敌对的时候,甚至中国现在也(通过香港)重新加入游戏。
但欧洲是第一个通过实质性立法的地区。以下是有关 MiCA 的要点:
具体实施情况有待观察,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专注于稳定币和中心化服务提供商,让 DeFi 和 NFT 不断创新。
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国希望成为全球加密中心,欧洲有可能正在为英国和其他司法管辖区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模板。
与此同时,在争夺政治和现有权力结构的过程中,美国正在落后。
美国对加密货币的严厉态度持续或变得更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难以在美国创新;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利用透明的公共区块链的产品或服务;RIA(注册投资顾问)无法就加密货币向其客户提供建议;加密基金无法筹集资金,阻碍了行业内的资本形成。
这就是熊市的案例,但这种可能性很低,我们估计它小于 5%。为什么?激励。当政策制定者的激励与行业参与者的激励一致时,加密货币将迎来发展契机。
美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转为积极。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大。FTX 欺诈案至今只有 6 个月,市场反弹是迅速的。但我们认为我们可能已经看到了最坏的情况。为什么?答案还是激励。加密用户独特的多样性将为继续使用「加密兄弟」作为其他议程的替罪羊的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我们认为下一轮牛市将因市场流动性回归以及美国以外的监管发展而拉开序幕。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美国就落后了。有趣的是,随着美国变得对加密货币更加敌对,中国缺对加密货币变得友好。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正如我们所说,这是监管博弈。
这是我们的基本情况,时间表为 12-24 个月。
美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完全转变。Coinbase 或 Ripple 与 SEC 达成和解或胜诉,SEC 承认在窒息点行动 2.0 期间对加密公司采取了非法行动。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遭到强烈反对,民众「对机构缺乏信任」的火焰被彻底点燃。 Gary Gensler 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离职。国会引入经过深思熟虑的新立法,并签署成为法律。人们普遍认为「加密货币是未来」。我们看到又一次资本潮涌入美国市场。耻辱被正式抹去,创新蓬勃发展,美国重新获得其在加密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是牛市案例,时间表为 3-6 年。
关于美国对加密货币政策制定和监管的系列报告,我们的观点如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