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域名的是是非非,侵权的边界如何界定 | X2Y2 第 35 期 Twitter Space
X2Y2
2022-10-17 17:02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主持人 (X2Y2): @alex_pengfei

嘉宾:  Wu Blockchain 研究员 Quankai、AvatarDAO Mod 猫老师


Alex:我们今天的主题其实是域名,应该怎么去界定域名,邀请到了三位非常优秀的嘉宾,我是主持人 Alex。第一位嘉宾是.Bit 联合创始人 West,能请你给我们做一个自我介绍吗?


West:非常开心今天能来跟大家交流,我是.Bit 的 West,负责市场、社区相关的一些工作,也是一个老韭菜,所以很开心和大家一起聊今天这个话题。


Alex:非常感谢,第二位嘉宾是猫老师。


猫老师:主持人你好,我是来自 RickDAO 的猫猫猫,他们都叫我猫老师。


Alex:为什么叫猫猫猫?有什么寓意吗?


猫老师:因为我从小到大特别喜欢猫,家里差不多养了五六只猫。


Alex:OMG,有机会去你家里撸猫,最后一位嘉宾是 Wu BlockChain 的研究员全凯。


全凯:能听到吗?大家好,我是全凯。


Alex:没问题,我们直接正式开始我们的议题。第一个问题就提给全凯,我们都知道域名主要就是后面几个独特的数字,域名的原创性究竟在哪里?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侵权,既然有侵权就是本身要有一个侵权的对象,对象应该就是一些比较有创意或者原创的域名,你觉得对 Web3 的域名而言原创性应该怎么界定?


全凯:这个我就想起来之前 TwitterScan,不是弄了同域名.NFT 吗?因为诞生时间要比之前投资的 Unstoppable.NFT 域名要晚一些,所以有人说 TwitterScan 是抄袭了 Unstoppable.NFT,有些人觉得 Unstoppable.NFT 域名才是原创的,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来聊一下。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什么是原创性,从我查到的定义来说,原创性可能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就是推送时间,代表作品首次展出,第二点就是这样一个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带有独特的情感之类的,一个定义就是这样两个方面:一个是推出时间的前后顺序,另一个是带有这样一个私人物品的概念。回到 Web3 域名原创性的角度来说,就是.NFT 这个事情来说,Web3 域名是跟我们平常的.com、.cn 互联网域名不太一样,实际上是运行在区块浏览器里面的哈希解释器,域扩展其实是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自己单独发行的,就和发币一样,每个人都会 Fork 另外一个项目代码。比如自己在弄一个以太网,自己在弄一个分岔币出来。认不认可、是否是有侵权的情况,关键还是要看共识以及社区对它的认可度。比如.eth 这样的域名解析系统,现在以太网的官方浏览器、社区用户、以太网区块对 ENS 解释器给予很大支持,如果现在再想搞一个 Fork.eth 后缀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ENS 已经占领了用户的心智,我们说到.eth 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只有 ENS,如果此时再出现另外一个.eth 域名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用户的心里其实早就已经默认 ENS 作为他们的正统,就是默认 ENS 才是.eth 的原创作者。.bnb 也是很类似的,Space ID 之前其实就存在.bnb 为后缀的域名,但之前那些域名其实本身都是过于图狗,得不到社区或者币安他们的认可,直到 Space ID 出现,也是因为币安社区用户选择它,自然就成为了.bnb 的正统和原创。如果按照推出的前后顺序确定原创,域名的意义是相对不大的,相比推出的顺序,我还是那句话,关键还是社区的认可度。TwitterScan 之前的争议点是什么?因为现在.nft 域名的后缀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强的共识,没有哪一家的.nft 后缀域名的解释器能够占领用户的心智。这些没有能够占领用户心智后缀域名的争夺,我相信还是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后社区认可谁,哪一家就会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另外从经济学的公共和私人物品的概念来看,NFT 这些后缀名词其实是属于一个通用的范畴,可能并不直接属于谁,我觉得也没有涉及到什么归属权、版权的问题,这些是大家都可以自主使用的,都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通用名词作为域名的解析系统,至于认不认可也不是由项目方或者创作者来算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社区和一些生态、链上浏览器对域名到底认不认可,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Alex:其实我比较赞同,因为我知道.nft 或者.xxx,哪怕你有.eth,但很多人一样,如果想要申请也可以申请.eth 域名,只是最后解析的时候可能会跳转到其它的域名,其实你的域名本身解析是可以重复的。刚才全凯说的那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是说你是最早的就一定是最权威的,可能也跟你本身的背景有关系,这个问题猫老师怎么看?就以刚才 TwitterScan 作为例子,他们有侵权吗?


猫老师:我觉得侵权其实意义不大吧,因为先不说域名,反观一些 Token 或者一些 NFT,要说侵权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整个 Web3 基本上就是哪家做得大,相对来说哪家就属于最大的那个,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侵权。


Alex:明白,所以你个人是觉得谁的话语权大,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谁最牛逼谁才是最具有正统性的那一家,其他家都是山寨,是这个逻辑吗?


猫老师:对。


Alex: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不知道 West 怎么看?作为唯一的一个非常有发言权的项目方。


West:刚才你说的非常好、非常对,前面两位嘉宾也说得挺有意思,我的观点是一半赞成一半补充。赞成的一点就是同样很认同今天 Web3,大家就是在抢共识,很多人做同样的事情、取同样的名字,其实核心是最终看谁能抢占最多的共识,这就是今天 Web3 世界当下的一套规则。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今天的 Web3 很难完全跟 Web2 或者中心化的平台去做完全的隔离,所以之前 TwitterScan 被投诉下架,原因是 UnstoppableDomain 之前自己有发很多后缀,申请一些相应的商标,说白了就是 Web2 的渠道中有一定的说辞,而且有完整的法务团队推广这些事情。我不知道有的小伙伴知不知道,去年可能行业里就有 Flaw 团队,他们那个时候就想做一个.nft 后缀,当时 UnstoppableDomain 也发了律师函,结果那个团队就改了后缀。这个事情听起来很好笑,但现实问题就是这样。今天来看,UnstoppableDomain 只是给 Opensea 发了,没有给其它平台发,因为这个平台是最大的,要是逻辑的角度也是给 X2Y2 发一个,大家会怎么看?中间考虑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确实从原理的角度或者意识形态的角度,大家都认为共识是最重要的,但中心化合作很多权益的斗争也是需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个事情蛮重要的。


Alex:我可以稍微补充一点,就刚才 West 说的,当时 UnstoppableDomain 是给 OpenSea 发了律师函,OpenSea 其实是一个美国的公司,非常注意这个事情。在此之前有一个类似的事件,不是域名,就是 BAYC,当时 NFT 是很火的,甚至上过一个以太网,作为一个坊盘,基本上就是一模一样,当时是用了一种反 BAYC 精神的主题打出来。因为当时很火,大家都在用,BAYC 就是 YogaLabs,给了 OpenSea、X2Y2 都发了律师函,就是通过一些比较强硬的手段,最后没有办法,大家可以看到这个 NFT 最后是被下架的,通过法律层面三家交易所都下架了。Web3 的世界有的时候也是需要不得已,或者在发展的路径中也不能只重视 Web3 的规则,同时需要兼顾 Web2 法律法规的规则。因为所有 Web3 的公司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还是以公司的形态,不是以 DAO 的形态存在,所以导致不得已去遵守某个属地的法律法规,不然的话可能就会受到相应的 Transaction 惩治,然后必须得合法化。我觉得刚才 West 说的比较搞笑的一个例子,Unstoppable 做的有点过分。之前我认识一个朋友也是做域名的,说的是所有这些域名,只要想申请都是可以申请的,没有一个所谓的有.eth 出来之后后面的人就不能做了,完全不是,域名从技术上来讲是可以做的,只是变成盗版的那一个,可能牵扯到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到底是谁用话语权就还蛮见仁见智的,不如讨论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按照刚才的 Echo,大家觉得域名的侵权是基于名字还是基于现在的法律层面是一种侵权?或者你觉得名字一样就是侵权吗?大家知道很多 NFT 长得也差不多,就是 AI 化,所有 AI 化的 NFT,有的人觉得就是一种侵权,有的人就觉得我这个就是艺术的再创作,其实这个界定是很模糊的。这个问题继续提给 West,你觉得是从名字还是从法律上判断有没有侵权?如果真的侵权的话,比如我作为一个.bit 的域名,你觉得我侵权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制止这样的侵权行为?


West:这个问题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感觉应该是有这样一个现象。今天我们看到有很多做域名的项目方取了相似的后缀,确实是在抢占共识,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没有刀刃相见,没有产生很多纠纷的时候其实都不是问题,极有可能在哪个地方产生问题呢?我们都知道应用场景最多的其实是在钱包,中间如果要给一个用户,用这个帐户名字转帐,转帐的时候钱包解析错了的话,这个钱就直接转走了,转给另外一个人了,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有相同的后缀,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到时候用户要去找麻烦,到底是要找钱包的麻烦还是要找原先想要输入的地址项目方的麻烦,或者是去找错误的,被另外一个解析的麻烦?其实这是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可能就会衍生到刚才说的侵权。其实这种侵权的衍生更多的是跟权益本身相关,到底是在资产层面上通过一定损失追究责任,这个归谁?人们所谓的侵权的另外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帐号本身背后代表的品牌资产,不光是链上,因为我们都知道会绑定链上的资产信息,应该是解析品牌资产的时候,这个是否和社交侵权有关?比如都是.nft,我是一个名人,我是周杰伦,我是余文乐,我用得很好,另外一个人也很用了,并且有完整的商业链条。今天我们也是探讨的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其实是比较模糊的,就是在法律层面目前还没有发生,就是现在还没有发生因为这种事情打了官司,或者引起了非常大范围的讨论,很多都是一纸律函直接就搞定,这些事情今天看来还是比较模糊。如果针对这件事情,个人感觉判断的很大依据最终可能是根据受损层面来定,我觉得这个一定是有相关的。那么在这里又回到法律层面最重要的环节,最终可能跟受损的程度直接相关,所以未来判断的依据层面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或者还有很多模糊的、边界的地方。


Alex:非常感谢,不知道猫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就是对侵权的判定是单纯基于名字吗?还是更多的像 Unstoppable 基于法律的起诉,你觉得对侵权有什么办法能够制止或者做出一些呼吁?


猫老师:我觉得大概率还是从法律层面出发,因为 Web3 域名说白了就是 NFT,之前的一些 NFT 去模仿的、直接 Copy,很多时候就跟 West 老师说的一样,利益碰撞之前大家都是相安无事的,利益一旦碰撞出来大家就都有矛盾,大概率还是会以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Alex:你觉得还是利益驱动的环节,只要你的域名侵犯我的利益,我可能就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你觉得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所谓的权利的时候,本身是否是违背了一个去中心化?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点。


猫老师:所以有的时候整个区块链还是挺冲突的,一方面又想不受监管、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受到利益方面的侵权也是要通过一些中心化的手段维护,所以我感觉还是挺冲突的。


Alex: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当时风暴那个项目一直被诟病,被人说是洗钱的项目,后来人们说这不就是去中心化吗?他们一个创始人就被捕了,当时还引起很大的轩然大波,大家就说法律进来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侵犯你的利益的时候你就说要动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如果这个人不是你,你是那个黑客,你就应该说不能这么中心化,得去中心化,得保护我,其实这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话题。刚才我们讲到法律层面或者名字层面怎么制止或者惩罚域名的侵权行为,全凯觉得对 Web3 的域名而言,未来有没有可能发生一种持续性的内卷?今天你出了一个.eth,明天我出了一个 BNB 或者 NFT,未来会有多少域名经历这样的内卷?就是会用不同的名字不断强调自己的正统性,自己能够为人所用?比如普通的.com、.cn、.io,未来会持续内卷吗?就是 Web3 的域名?


全凯:我觉得这个问题必然是会持续内卷的,先不讨论域名的后缀,就说前缀,之前的 ENS 三位数、四位数火了,价格涨得很离谱,其它域名诞生的时候抢注的时候也是先抢注三位数四位数。回到后缀,我觉得也是很类似的,比如专有名词,供应链代币、以太坊、BNB,未来域名服务的创意者如果在其它的链去做一个域名系统,可能也会创建供应链代币为后缀的域名系统。DeFi、DAO、NFT,币圈很火的概念性名词也是下一波域名服务出来的构建对象,肯定会有很多重复和斗争,还是挺正常的。域名在 Crypto 圈是非金融化最赚钱的应用,技术原理上其实并没有特别复杂,关键还是如何捕获社区认可,这种域名后面肯定还是争夺的对象。


Alex:所以你觉得他们可能会不断内卷,那我追问一下,如果你来内卷的话,就是自己也做,你会从什么方向内卷?域名现在有什么可以优化的点吗?


全凯:我觉得可以贴合元宇宙去做,举个例子,以前猴子社区就是想做一件事情,想把 BAYC 加上业内域名组合起来,就是类似 PFP+ 域名 +LAN 的组合,就是从 DID 的个人身份角度来做展示。未来可能是给 BAYC APE 元宇宙做的一套属于自己的域名系统,然后跟 BAYC 去做绑定,形成 BAYC+.ape 域名 +LAN 的组合,形成这样一个联盟关系,通过这样的一套组合强化我自己 BAYC 持有者的标识,我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


Alex:我感觉这个 Idea 还不错,大家可以记一下,防止全凯告你抄袭,下一个问题提给 West,自己做域名的时候会选择去内卷吗?会不会觉得哪些方面是做得不太好的,想要去做创新的?


West:其实我们从.bit 出身的第一天就一直在强调,我们不是做域名,而是做 DID,之前的名字叫做 Decentralized Account System,现在是 DID.ip。我们会认为域名这件事情在 Web3,就像刚才大家讲的,确实会特别内卷,因为它的面其实很窄。今天大家把这件事情当成域名来看会看小看窄,不单纯只看今天的 ENS 或者任何其它的,今天这种生态跟 Web3 过五到十年的长线生态发展角度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的生态影响力,但更大的一点是什么?就是 DID,为什么从 DID 的赛道来看?因为 DID 的服务对象一直是整个 Web3 用户,Web3 不仅只有 Crypto,不只有加密事件圈的这些东西,EVM 兼容不仅仅是只有以太坊。我们从定义的角度来讲,人们去接触 Web3、接触 Crypto,第一个场景入口往往不是今天我们的应用,因为今天的应用很贫乏,今天没有什么好的应用,大家都是去炒币,炒币本身是中心化,如果是去中心化,今天应用的体验其实是非常贫乏,没有什么好的、优质体验的产品,不像传统的移动互联网上来就有数亿数十亿用户的产品。我们往后拉三到五年,任何一个用户开始接触 Web3,真正体验链上应用,可能跟今天人们去用链上私钥这样一套复杂门槛的东西降低,背后一定会隐藏这套去中心化的架构和逻辑。这里就不得不讲用户的场景是多样化的,用户体验的业务也是多样化的。今天我在玩 DeFi,明天在玩 GameFi,后天在玩其它的 SocialFi,都有可能,用户后续不太关心你背后是在什么系统去用,我关心的就是应用的场景。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用户交互的过程中一定希望越来越多地安全、便捷、方便应用,就跟今天我们现实世界里去上网,无论是登录任何互联网的网站,去用 QQ 微信,登录外网,使用 Google 邮箱都是通用性的,这种能力其实是 DID 最有可能突破今天对 Web3 这种单纯 Server 来看基础的能力点。那么我们从这个定义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 Web3 这种所谓 DID 服务的内卷门槛确实是很低的,因为今天行业除了我们自己在做跨链 DID,其它所有项目方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 Fork ENS,不去搞什么产品研发,直接就搞营销,就像刚才毛老师讲的很容易赚钱,上来就想赚钱。如果看今后的三年五年,今天赚的钱太小了,而且今天的生态建设其实是尤为重要的,又是在熊市里面。未来低端层面的内卷一定会越来越贫乏,这是很现实的,但凡一个项目方都想去发,因为作为品牌和很典型的身份认同,特别是 DAO 这些组织高效的运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但后面一定会应用到中上层的应用 DID 的产品,极大地拓展生态和相应的权益,中间就会拉开差距。你到底跟某些生态的绑定深度如何?你的生态建设能力的全面度如何?我们自己在纵深的合作伙伴利益链条,你如何更强地把这种关系构建得更好?就跟今天一样,大家都在提域名,就拿域名的逻辑来讲,.late 才是互联网的第一个域名,为什么全世界有几百个域名只有.com 拔得头筹?因为商业化的诉求,人们不仅当成可以炒作的域名资产,更多的是当成一种品牌,当成你的公司商务门面和流量的入口,这是最最强烈的吸引点,今天 Web3 的 DID 和 Web3 的域名还处于非常早期,就像人们讲的卷的是什么?卷的是在当下这一小撮屋子里大家都想割一刀,这个才是卷的,不卷的是什么?就是生态应用和长期基建的决心以及要做的产品研发,那是根本不卷的,所以要看的话是有太多值得 DID,整个赛道长期迭代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Alex:明白,我觉得讲得很好,而且挺全面的,不卷到被卷再到自己去做一些创新,West 讲的思路还是蛮清晰的,下一个问题提给全凯,针对这些域名未来会有什么应用场景?因为我们也有非常多的域名,最出名的肯定是 ENS、ETH,然后是一些其它的 BNB 或者.bit,最近风波比较大的.nft,或者是一些其它的,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但还在路上的域名,这些域名未来的应用场景会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应用场景会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改变吗?


全凯:我说一个最简单的转帐,现在很多后缀域名都是解析不到的,因为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就是最简单和最方便的,方便日常使用,所以域名第一步是要得到主流钱包,包括官方常用的浏览器,甚至是平台直接的解析,用户输入后缀域名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把整个地址解析出来,然后直接去做查询和转帐等等操作,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后面继续探索意义是不太大的。现在可以得到在不同的应用去解析域名的时候才可以去谈,围绕这个域名去做更多的拓展。


Alex:刚才全凯也讲到转帐的应用,因为我觉得转帐还挺老套的,不知道猫老师有没有更加创意一点的应用?


猫老师:现在整个域名 DID 行业都处在一个探索期,很多东西还是有不确定性,未来往哪个方向发展都不是太具有确定性,光从流量的角度来讲,未来可以推进一些品牌的建设、创造一些品牌的效益,或者拓展整个流量输出和融资渠道,这是目前能够看到的。


Alex:明白,更多的还是从 Branding 去讲,未来有一个人有很牛逼的域名,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有钱,现在很多牛逼的域名有点像当时的天价车牌号,一个车牌号能够卖很多钱,大家都觉得这个车子肯定很有钱,肯定身份很尊贵。West 怎么看?未来域名有哪些可以落地的比较有意思的应用场景?可能未来会有什么突出的、需要关注的?


West:我们作为项目方肯定是最有发言权的,无论是给自己划还是给用户划或者是给投资人划,中间可以做的事情特别多,这个场景也特别广阔。今天中午我刚跟一个非常牛逼的投资人去聊,聊了很久,今天的 Web3 里面 DID 的应用场景就当下来看,基础的能力确实是满足转帐,展示你的信息等等,这种能力点功能属性上是有的,但刚需属性不强。说白了,今天人们对整个 Web3、DID 和域名所谓的服务,第一诉求就是财富效应,什么是赚钱的,就是当作一个 NFT 资产炒作,第二就像猫老师说的当成品牌,或者当成一项装逼资产或者外延属性的能力,这是人性中最值得肯定的,也是当下的用户最基础的诉求。其实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未来的场景有三个层面:今天 Web3 应用最值得期待的是什么?未来我们要想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未来越来越多的用户进入 Web3,第一个诉求的场景、应用的场景和应用的入口是什么?我们会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 DID,很简单,就像以前互联网时代,就像现在一样大家去上网搞个邮箱、搞个手机号,这是很简单的、通用的,你会发现你去哪个网站登录帐户注册的时候都要收验证码,这是一个非常变态的被动刚需诉求,但今天的诉求在 Web3 变成了什么?变成必须得有一个链上的钱包地址,只是今天的钱包地址让人很蛋疼,门槛很高。前面提到如果更简化的话,Web3 的 DID 和域名服务应用到更多的生态、更多的钱包和 DApp,以后人们只需要和钱包地址关联绑定,直接以后就不需要去记钱包地址了,所有服务都可以和 DID 帐号绑定完成这种体验,所以我们觉得应用场景的拓展是跟今天所谓 Web3 应用范围,DID 这类产品能够跟他们形成联动,取代原有对钱包地址映射最基本的能力点。今天圈层里大家都在聊 GameFi,各种 Fi 的东西,回过头来看,我们觉得第二个层级是围绕 DID 产品本身能够拓展出来的应用。举个例子,我们都是腾讯出来的团队,腾讯最早是做 QQ,包括 QQ 号和 QQ 社交,我有 QQ 的休闲游戏、QQ 秀、QQ 会员,然后才是 QQ 音乐和各种产品,如果把这个 QQ 号当成 DID 的产品,其实就是最牛逼、最成功的 DID 产品。为什么?所有后续生态应用服务都是跟这个完全无缝贴合,因为这是中心化的,都是腾讯做的,所以能够比较好地把资源链接能力做得非常一致,并且还有 Q 币,如果 Q 币就是一个 Token,治理能力是不是足够牛逼?如果从这个点去想的话,DID 的第二个应用拓展的场景就是真正能够集聚放大的特性,我们对 DID 核心的定义是什么?就是一个数据容器,怎么理解呢?就像一个透明的盒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里面写了什么,不管是用户能够看到,开发者能够看到,其他第三方都能够看到,但是一个盒子,盒子是什么?只有用户具备自己的管理权才能往里面写,所以给了大家大量的想像空间,这里装的数据可以装链上的数据也可以装链下的数据,第三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今天 Web3 的 DID 和域名服务的能力开始跟 Web2 和 Web2.5 的场景链接,中间就有一个天然的应用场景递增。我跟投资部门聊的最多的是什么?比如星巴克开始推自己 NFT 的解决方案,项目方融了非常多的钱,就是开始赋能实体商业解决线下新的品牌资产和粉丝经济之间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做得好的是 DID。举个例子,.bit 有一个子帐户的功能,比如你是一个明星粉丝,中间有很多社交关系,可以去运用子帐户做关联,做了关联以后还可以做链上权益的对等。因为每个人的名字是跟每个人自己息息相关的,同时又是在不同的社区产生链接,未来你的名字和应用服务不仅在链上产生关系,并且能够在链下跟吃喝玩乐产生关系,这些关系背后的数据又是在链上链下有链接打通,这些就是新的、最值得畅想的 Web3 应用空间,所以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一定是真正意义上有可能是颠覆式的,并且那会儿真正能够拓展引入数以亿计的用户,这是未来这个行业、这个赛道给到我们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Alex:讲的非常全面,而且讲得很细,本质上.bit 的定位就是一个非常偏 DID,不觉得自己只是做域名的炒作,更多的是基于 DID 这样现实的物件,需要一个域名来做 DID 这个事情,所以你们做了域名,不是为了去追,我觉得这个可能是逻辑思维上的不同。


West:ENS2017 年就出来了,刚出来我们这个团队就想去做这个方向,但是那会儿我们甚至写了代码,最后 Close 掉了,因为你会发现你做不出差异化,没有讲出不一样的故事,没有办法赶超去做新的创新的东西,为什么要在屁股后面跟随?所以今天有太多 Web3 可以创新的点,我们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ENS 发币,今天大家看到熊市来了以后都抓住这个能赚钱的点,一窝蜂地项目方和同行都进来,你会发现大家是因为这个热了才上车,这个就是你刚才提的非常对的点。我们一开始做这件事情就想得很好,2019 年做基础架构预研,2020 年去做技术迭代,去年年初到去年 7 月底上线,整整一年技术逻辑的梳理和研发,就是因为 Web3 的发展能力拓展集聚,越是基线产品越需要底层,虽然我们还不像公链那么复杂,但更需要有更多技术的支撑,包括如何更好地防止安全性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去做扩展,我觉得最难得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够坚持自己在做 DID 这件事情,一直没有变过,不管今天外部环境怎么样,我们一直在推动这个行业、推动这个赛道持续往长大的方向发展。我们很开心的是,能够把这个市场炒得很火热,我们也很乐意很开心,但炒了之后最终能够留下的其实是越发值得大家思考的事情。我们更希望、更欢迎的是,无论是在座的嘉宾还是在听的小伙伴,我们都很欢迎大家真正参与到 DID 生态的建设,不光是去持有和炒作,更多的是要通过这个布道,就是去讲、去分享、去畅想,想一想未来有哪些场景 DID 有很强的应用点,有些开发的思路,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会推动黑克松,我们自己本身就在做生态的扩占能力,包括孵化的方式,真正把行业生态的建设打好,这件事情其实是我们需要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参与,呼吁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推动这件事情。


Alex:明白,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感谢 West 的精彩 Speech。我们今天聊的也很多了,大家关于域名和侵权,域名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应该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知道各位嘉宾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如果这个时候有提问的观众欢迎大家提问。


Paul:区块链的项目有一个浏览器,当然有那种浏览器,浏览什么网站,给你广告分层,到后面有一个项目是把这个做成了一个插件,就是浏览什么网站,然后把数据提交过去,给你一个代币奖励,其中的问题就是用户比较担心我浏览一些不太想让别人知道的网站,或者比较敏感的东西,我可能会在网站上输密码,担心这个也会被记录,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用户隐私安全的边界?


Alex:你的意思是浏览器,我有点没太听懂,你是想说域名中牵涉到的隐私数据怎么保护,还是只是针对刚才提到的这个项目提问?


Paul:没有,以后如果是做 DID,比如进入用户链上,要是向 Web2 延伸的话,现在不是所谓的上网吗?网址都有记录,但可能牵涉到一些比较敏感的数据,因为现在不是 DID,做的功能可能没有那么完善,没有接触,以后这个功能越来越强大,比如用户跟什么合约交互,很多都是去记录合约交互,以后上什么网站都有一个数据记录,怎么保护这些用户的隐私?用户能不能有选择性地把什么数据提交给区块链,用户有没有这种自主选择?


Alex:我大概听懂了,就是对数据而言用户有没有选择权,保护自己的数据,有些可能不想让别人看到的数据就隐藏起来。


West: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做 Space 的经常被大家问到,说实话,这个问题不是单方面某一个应用安全边界的问题,就是一套生态或者多个项目方之间的安全。比如浏览器安全的问题如何保障?访问浏览器又会介入对应的项目方的服务,它的安全是怎么保障的?这个服务又调用 DID 的服务,安全又是怎么保障?其实是一连串的,如果说中间跟 DID 最相关的,当成一个数据容器和透明的盒子,我们能够做到的安全点是什么?跟隐私结合的时候,需要确保的是所有的这些操作,尤其只有通过自己的私钥管控,一定是去中心化的,一定是去掌控所有权的,就是通过你去管控。所有选择隐私的核心点就是你对隐私的安全意识如何,你是否会选择将你的不安全的数据和行为带入你的操作过程?Web2 的访问网站可能中毒,可能帐号被盗,包括今天 Web3 的黑客为什么这么猖獗,除了合约层面、机制层面的考虑有漏洞之外,很多时候是用户不小心被钓鱼网站黑掉,不小心做了授权,这个里面的安全和隐私相关的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些隔离?要不要把你的很多不安全的信息数据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释放出来?我觉得这个中间是极强的个人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整个行业整体安全的带动,就像当年 3Q 大战的时候多么火热,Web2 的安全抢得多么热,今天人们对安全的敏感度没有那么强,因为已经变成普适性的安全意识,软件和杀毒公司也不像以前那么猖獗,整体安全属性都被提高了,所以这里会有一个意识、技术能力和整个行业安全共识的提升。我们都是新人的话,推荐大家去看漫屋带头出品的黑暗森林手册,里面太多的安全事件可以分享的案例,我觉得是值得看一看的。


Yu Bo:我觉得 West 讲的特别好,域名肯定是在商业应用上比较看好、比较有前景,现在有票据方面的 NFT,有了域名以后可以无缝流转,就是从这个地址发到另一个地址,不是发币,而是相当于票据的东西,上面写的是稳定计价的东西,临时把票据作为流转,所以从 Web3 可以发给 Web2,上链买入的东西发了的话,手机上一查询,哪个地址 Mint 出来,就是币安 Mint 的话天然地就放心了,就能接受了。Web3 往 Web2 打入的机会,特别是像这种黑克松方式,短时间内可以把这些开发出来,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包括这些子域名能不能生成 Web2 那种局域网功能,子域名互相之间,专属的矿工不要钱地打包上链,形成一个局域网的功能,这些都是可以拓展的,包括.bit 特有的跨链功能,是不是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我觉得这个思路和方向应该是很多的,大家集思广益,可以通过黑克松的方式把商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一下。


Alex:明白,非常感谢 Yu Bo 的 Echo。


XXX:我想问 West.bit,因为.bit 这个产品如果想做 DID 的 Web3Profile 叙事,我有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提供域名基础设施的服务是给想介入 Web3 的用户提供一个 User Name,这个东西进行收费是合理的吗?如果是在 Web3 有一个 User Name,等到到期之后没有进行续费,这个东西就被合约回收了,我自己在 Web3 的 User Name 就消失了,如果有收费的操作是合理的体现吗?


West: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回答:今天的 Web3 的 DID 和域名服务大部分都是参照传统的域名服务,因为 ENS 其实是开放赛道的,直接沿用原有域名服务的这一套策略,就是需要提供收费服务的方式。刚开始大家没有想过是不是可以免费,今天来看是可以免费,但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第一个这么搞的,后面无论我们还是其他人就是沿用,好像就是这个行业的开放者,刚开始定义行业标准的感觉,刚开始做这个动作是非常有关系的。至于应不应该收费,作为基建设施是不是对的,我感觉应该收费,价值越高的名字的收费就应该越有争议性或者越有挑战性。这里有几个原因:作为 DID 的一项资产,作为用户名本身,今天 DID 的服务是远远地把原有的域名服务放大,但我们都知道原有的域名生态,.com 和.cn 加在一起差不多三四亿个帐户,Web3 所有的用户跟 to B to C 结合,未来场景一定比原有的域名服务更大。原有的域名服务生态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很商业化,非常完整的商业链条,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所有人未来对 DID 和域名服务作为 User Name 或者作为品牌名字,资产化一定只会越来越强烈,这对人们一开始有条件、有成本地持有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过滤和门槛。今天我们作为项目的开发者,其实我们要在中间比较好地推动今天项目的发展,我们认为 DID 域名服务又是基建设施,过程中有很长期坚持去做推动业务服务,更需要有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我们又不太希望通过发币的形式推动干扰,收费的形式其实是比较正向地推动开发者,比较好地在这个过程中获取一定收入,用来建设团队和用来推动生态发展。作为去中心化的一套服务,今天.bit 的团队都挂了,但.bit 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因为开源了,也是去中心化的,所有生态收费的机制都是写在合约里面,后续的开需者来了以后有第二年的续费,后面的开发者还可以从那个收费的业务里面赚取自己该有的收益。这里值得畅想的是什么?今天其实就已经在发生了,看你的名字就能看得出来,你也是坐骑玩 ENS 的用户,越短的名字越稀缺,作为一项资产未来一定会被大家高价持有和增强,如果有些帐户在很早期的时候被一些用户持有,但并没有被最值得拿到的品牌商或者项目方持有,如果不具备续费的能力,中间可能就会把这项资产浪费,这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我们包括 ENS 都有所谓的保留帐号,最后会把这些保留帐号,ENS 选择拍卖或者其它形式释放,我们通过免费的形式让这些品牌方持有。因为今天的赛道应该被更多正向推动的、有影响力的 KOL、好的项目方以及更牛逼的品牌公司使用、持有和推动,这样的话才能让这个行业得到更加正向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收费的梯度和收费的模式是很能正向,并且比较好地把赛道推到更好的发展,很有必要的一环,如果是非常轻量的商业模式又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带给更多新生入赛道的开发者,能够带来更多的想像空间,针对这个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回答。


XXX:刚才我体验了一下.bit 这个产品,我注册以后看到有一个个人的 Profile 界面,就是在管理页,里面可以去存一些我想去存储的数据。刚才给到隐私数据这样一个问题朋友提到的点,如果我把这些数据全部 OK,写到 Profile 里面,这些东西都上链了,是不是.bit 这个产品的考虑,链就是用来做存储的?我的这些数据放到解析数据里面是不是会引起隐私问题?我是不是有权利管理这些数据?我把这些数据放进去以后,链是不是就作为存储的容器了?就像现在的服务器一样?


West:这些数据的写入一定是有用户操作的,刚才我们解释过,就像一个透明盒子一样,只有通过私钥管理。这里有一项逻辑需要思考,DID 产品和域名服务产品都是一样的,就是一项资产。我们知道钱包管理用户的私碍,私钥管理用户的资产。.bit、.ETH 都是用户的资产,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受用户私钥管理的,对应的私钥管理很核心的就是要在里面去做任何操作都需要经过授权,所以一定是被所有权完完全全掌控,这个才是真正去中心化的体现。前面几个伙伴也都提到隐私问题,我们觉得隐私问题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我们用户自己是不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有这样的一个点要知道,是否真的能够把隐私跟自己上链的信息隔开,这个很重要,因为只要把这些信息存储到链上就不会有隐私,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但存储在链上是不是跟实体个人的身份信息完全挂钩?这个就是选择给到你了,是不是在你的 ETH 里面写了个人其它的社交信息扒出来,跟你个人实际生活有相关的隐私数据,这个选择前提是在你这方面。今天很多人考虑基于 DID 做借贷和跨域深度的授权,这些开发者一定会做一个事情,一定会基于你的帐号,包括 Social,基于帐号扒取全链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是你自己都不一定注意到的。就像今天的 Web2 授权信誉一样,只要是无意识中留下一些痕迹就有可能被变成要分析的数据,所以我们的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有意识地要真正把 Web3 的信息友好地、有边界地做一定的隔离?我觉得其实这是这个行业需要持续观察并且推动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今天这些注重隐私的应用、公链为什么那么火热,但为什么火热最后落地又很难?最大的原因是普通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所谓的隐私意识的能力点还没到。举个例子,你用苹果手机安全是被谁保护?就是被苹果从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相互结合保护,你用微信就是手机微信和腾讯这种大的生态联动保护,所以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到底多快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个拭目以待,更多的是需要每个人自己提升对隐私和安全的意识。


Alex: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暂时打断了,XXX 可以和 West 私信。非常感谢三位嘉宾和提问的观众,问得都很精彩和深入,相信能够给其他的听众有些学习的机会,感谢大家今天晚上这么晚还来听我们的 Space。今天我们讲了很多 Web3 的域名,不仅仅是域名,后面还拓展到 DID、未来的应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相信也是一些很好的启发,再次感谢三位嘉宾今晚的到来!


录音链接:

https://twitter.com/i/spaces/1LyGBqpbwwjKN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Wiki
X2Y2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