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127:我最向往的城市,不在这个星球上
ForesightNews 独家
2022-11-08 14:1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与社区成员交流的 127 (右),摄于 Soulda 杭州线下活动现场

 

结识 127,一切都显得非常机缘巧合,从个性化表达特别强烈的 NFT 项目 Soulda,到一场并不算有很多人收听的 AMA,我从那些静止的图片和没有图像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一些似曾相识亦或是「向往」,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碎片的瞬间堆叠在一起,让我觉得,我一定要找个机会和这个「小女孩」坐在一起谈谈天说说地。
 
杭州的一次线下活动上我遇到了 127,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做一个定义,如果有的话,可能也会是看起来有些矛盾的形容,内敛却又有很多张扬的小心思,在人前相对从容却总能感觉到那种被迫营业的抗拒感。不过在这次活动上,127 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在我表达了想和她深入聊聊的意愿被欣然接受之后的那句话:「我不用微信,要不你加我 QQ?」。嗐,奇妙的灵魂。
 
也许 Soulda 这个 NFT 系列本身对于 127 来说没那么重要,但是至少对于社区成员乃至整个 NFT 的世界来说,Soulda 确实是 127 当下最显眼的一个标签。关于这个系列,有人会说她的创作风格很跳脱甚至暗黑,对于这个 PFP 系列作品的画风也不乏争议。不过关于 Soulda、NFT 乃至创作这些事情,127 都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豁达」。
 
而这种随性并不是那种放纵,从与 127 的对话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最近读到的一句话——卷的对面,不是躺平,而是舒展
 
这是一位对自己在画画方面的天赋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的「创造」者,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一段不纠结的「舒展」人生,以下是 127 的自述。


采访 & 整理:Chloe,Foresight News

编辑:Yobo,Foresight News


我叫 127,我画画的署名就是 127。我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我把我的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创作自己的画和作品。另一个部分也就是大部分时间,在做前期视觉开发,主要是给国内外的动画工作室做东西,比如杂志插图,更主要还是动画的前期视觉开发。

 

我在 2015 年的时候辞职,然后开始一个自由职业和自由探索的状态,期间也有接一些工作,直到 2019 年,我意识到我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希望沉浸到完全自我的创作世界,开始认真地画几页图,一直到画到有自己一个品牌的感觉,或者有一些独特的代表自己的作品。在这之前的话我的创作之路只能说是探索阶段,就连有时候看一些作品我都看不出是我自己画的。所以到 2019 年的那个时候,我就把所有的工作全部停掉,然后一直在画自己的东西。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想法倒也不是多么宏大,就像有个寓言故事一样,农夫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会想,皇帝一定是用金锄头耕地的吧。我当时的想法其实就是希望画到一种程度,让我可以在以后接商单各方面的时候都能争取创作的自由权限,没错,就还是没有真正摆脱打工人思维的状态。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把这件事情说的更「有气节」一些,我的愿望就是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很多设计师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就是他们接了很多商单过后,他们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没有「灵魂」地去做这些商单。找到一个转折点去突破这个阶段,还是蛮需要勇气的,就是要自己学会去尝试很多东西,对自己的创作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之后,你也会发现有一些你自己风格的东西在里边。


关于成长

 

其实原生家庭对我影响特别大,因为我被我爸妈管得太严了,所以说我才会一直去追求自由,小时候不论做什么都被他们管着,爸妈也一直说我不听话。现在也可以说是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 ,一直在走自由职业这条路,走艺术这条路。有时候我确实会思考这个问题,其实答案也并不复杂,我在追求的,可能就是小时候一直得不到的一些东西。

 

我从小就属于那种「坏孩子」,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可差了,也经历了很久的叛逆期。从小我就很难服从权威,不爱听爸妈、老师的话。我比较崇尚自由的方式,读书的时候基本都在反抗,反抗一个框架东西,所以说我才会选择自由职业。画画也是,不太想走较为成熟的商业画风方向,希望能突破这一层拥有自己的新的东西。这个跟从小就养成的叛逆性格可能也有关系。

 

说实话有人会说感觉我这种「坏小孩」更容易成为艺术家,我觉得这个结论肯定是不对的,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只是可能从小的性格会决定长大后成为不同方向的艺术家。当然,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想要走上艺术在这条道路,「热爱」才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创作

 

所谓「热爱」,我觉着也是需要分等级的。


127 日常创作的工作空间

 

有些人对热爱你可以理解为喜欢,而有些人的那个热爱很强烈,他可能是一个执念。然后还有一种就是他已经达到一种宿命论的那种信念感,我现在的感觉可能停留在那个中间地带,就是执念的状态。对我来说,画画是可以画到停不下来的。但其实我没什么信念感,就没有什么觉得非他不可。但是他也是那种就是被动的,你喜欢一个东西,然后你自然而然一直持续地做下去。

 

对于需要不断去创作的人来说,热爱的基础上,还有三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是执行力,执行力也可以理解为努力,然后也可以理解原始的学习动力和充满好奇心。所以说你需要去执行它,去做它。

 

第二是才能,才能的话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天的天赋,但也可以是后天才能。反正这一点有些祸福相依,就像有时候有一些缺点,它可能在某一个阶段会成为你的优点。就我而言我画写实方面是真的不行,在慢慢地了解过后,我会去尝试画其他的方向,从而慢慢形成我自己的风格。

 

第三就是他只有是在瓶颈期才会遇到的一点,叫举重若轻。举重若轻就相当于是,画画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比如说你画了一个阶段,然后这个阶段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欢迎。但是你突破不了自己,你一直停留在这个风格或者说这个水准区域的瓶颈阶段。当你特别地看重之前的成就的话,就没有办法再去进阶下一个阶段。通常举重若轻的心态是在后期的时候会遇到。

 

当然,艺术创作本身必然会有浓重的主观和风格化色彩,毕竟艺术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有些朋友会问我的创作风格是什么样的?甚至有些朋友会直接说我的画风有些暗黑。但实际上我自己并没有思考太多这种问题,我觉着这些所谓的定义和标签,都需要每一位观者去依照自己的审美去评定,并不会存在一个通解。

 

比如说 Soulda,有时候我听到有 holder 他们会说怎么画的都是女孩子,然后我周围画画的朋友他们会觉得,我怎么画的都是男孩子,但其实我自己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本身没有想的一些事情,像风格、体系,或是倾向什么画派,这个很多都是后面观者去定义出来的。


Soulda 官网的首页 banner 图

 

比如说像梵高、莫奈的画,创作的时候他自己脑子都没想清楚到底在画什么派系,然后后人把他定义为印象派,可能我的风格也要等到我死了以后才能被定义吧 。

 

我觉得我现在的个人艺术也是没有倾向的,没有想过具体什么系列,即便有时候大家开始用自己的想法来定义,但也不会改变我后面的其他创作。其实我觉得我是多变的,很多时候我都在用不同的材质画法,然后去尝试不同的方式,然后再画。但是比如说观者他看的时候,他会马上认出我的一些作品,那可能他认出来的仅仅是我对于这个形状的一部分喜好或者色彩的偏好,他会判定我在这个区域里边。

 

其实我觉着你去问一个画画的人他是一种什么风格,就像别人突然跳出来问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样,这个问题属于视角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

 

关于生活

 

对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我们往往只能给出一些特别具象和细节的答案,比如我平时喜欢看日剧,然后玩喷射战士。除了这以外就是旅游、睡觉和做清醒梦。当然因为我现在是自由职业,所以生活和艺术创作本身自然是没法被割裂开的,生活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创作的灵感,也很可能都是为创作而服务的。

 

比如在我动手画一张图之前,我一般会花大量时间去那个调研和考察,先去了解一些东西过后再创作。我会去实地考察某一些地方,买很多书来看,然后才动笔。

 

比较小的项目,我自己会翻看一些书籍,上网找资料做参考,思考完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灵感去创作。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我会安排实地考察,最好是跟团队一起去,实地探索这个区域的真实情况,结合切身实际的真实感受,再去创作,我觉得这个过程也特别好玩,所以我也更愿意去接类似的工作。

 

比如说我做了一个内蒙的项目,我要去了解关于内蒙服饰这一块以及关于萨满宗教的内容。而另一个安徽的项目,我会去了解北宋时期他们的建筑风格,服饰,原住民,然后根据这些去了解一些历史的文化。有点像一边旅游一边工作的状态,很开心又不会烦躁。

 

尤其与 Soulda 的合作,MBTI 本身我就超级喜欢,所以很快就接了团队的合作。我买了很多 MBTI 的书来看,在 Soulda 创作初期,我准备了很多对身边朋友的非正式采访,我让她每一个人都做测试,做完测试在和他们深入聊下结果反馈。那阵子就像一个算命大师一样,一直和身边的人聊相关的测试体验,对于不同人格方面的探讨,好与不好等等。

 

其实我现在还会这样访问身边的人,已经不算是为了一个项目而做这个事情,本质上还是因为我自己很感兴趣。这样在设计某一些人物元素的时候,才是更为真实地贴近他的性格。


这种把生活和画画融合在一起的生活,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意识的过程,就是我这个人确实热爱做这件事情,亦或者说我在画画方面,我的热爱和执行力远大于天赋。


只要我在画的那一幅画是我自己感兴趣的(当然,因为我现在是自由职业,已经没人能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东西了),那我就从来不会感到枯燥。有时候我能不吃饭画一整天,直到画晕过去。这一点不夸张,甚至还经常发生,也就是经常忘记吃饭,导致我现在有急性肠胃炎。我现在就写了很多小便签然后放在家里的各个地方,提醒自己记得吃饭。我觉得画画是一个超级累的体力活,因为我大部分时间画画在设计,设计它其实是需要花费很多脑力去思考,去构思它,然后并且你还要考虑多方面的东西,脑力不够会自动无法进行下一步工作。


127 的爱宠


自从 2015 年我离职过后就基本没有在画画和创作方面遇到过什么瓶颈,你可能会好奇我脑子里怎么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东西涌出来,但这种灵感的收集实际上是有一套方法论的,除了多去研究别人的作品以外,生活中多观察还有像旅游那些,都会给你提供新的思考。

 

如果说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的话,我觉着可能就是脑子里的想法太多了但是手不够用。

 

关于自己

 

刚刚我也说了,我喜欢旅游也喜欢睡觉,虽然这两件事情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放飞」的过程。就像对于自己向往的生活这个问题来说,我也会有两个答案,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想象中的。

 

现实中我特别向往的地方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因为这座城市或者说这个国家特别自由。我也向往来到哈利波特小说里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我有时会想象自己能够成为那个小镇里的一个卖魔法糖果的小商贩。

 

可能这个答案已经有点魔幻了,不过我另一个向往的地方说出来你可能会觉着更加「离谱」,因为我的另一个答案是做一个「阴间使者」,去给那些刚刚离世的人制作他们人生的走马灯。换句话说,我向往的另一个地方就是我脑子里描绘出来的一个不一样的「异世界」,而我会在这个世界里帮助人们回顾他们的一生。

 

有时候我还会去想,人死了之后会不会真的可以有所谓的轮回和转生,而如果有的话,如果我转生成为了一个其他星球上的外星人,那我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我会感到非常好奇。

 

就像我自己的 MBTI 人格一样,我是 INTP,简单来说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脑子里会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甚至会设想自己去世之后的那些事情。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的创作灵感总是很多,可惜我的作品无法那么快跟上我的思维。

 

上次你想加我微信的时候我说我没有微信,其实倒也不是,我之前有过两个微信账号,一个是工作微信,一个是私人微信。但是我现在那个把工作微信关了,因为我觉得那个微信就不是拿来工作的,它的所有的功能都显示它是一个娱乐向的、社交向的。然后比如说我们现在用了飞书,我可以列脑图,然后我可以预订会议,我可以写白板,可以记录我们所有的聊天记录。然后你不管就是哪个平台登录,你手机登录或者电脑登录,他都有记录,他可以永远地记录下去。但是微信不是,就没有这些专门为工作匹配的功能。所以说我不想用微信做任何工作相关的事情,并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做这个选择。

 

其实我并不会觉着自己会刻意去做什么特别张扬的要彰显个性的事情,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我同样会因为自己得了奖或者有一个什么样的成就被别人认可了而兴奋好几天,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就会发现兴奋归兴奋,日子还是得一天天过,还是得继续做好手头正在画的东西,继续去处理人际关系,继续去学习,继续去遇到新的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就像我自己特别喜欢的自己的一幅作品一样:

 

127 作品:中关村


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我采访了很多人生活在北京的人的一个状态。然后根据他们的状态画了这幅作品,我感觉就像是大家每天上班,挤地铁的状态,就像挤在肉里边的状态,这也是我当时身处转折点的最喜欢的一幅作品。

 

不过现在我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是这一套海洋相关的作品,它由不同的三张图组成。我喜欢它的原因就是那个我每次打开它的时候,就是我都能听到海浪的声音,然后就能够感觉到那个有美妙的声音出来。

 

127 作品:Pleinairpril2022-3sea


前面那个挤在肉里的那张图,它是一个我有意去想表达某一些事,或者说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的一个状态。然后这三张图的话就完全没有表达,纯粹是一种感受,我记得当时我去一家水族馆,在里面玩了很久,然后回来我就画这三张图,那是一种很开心的状态。因为我现在也不会偏向于在作品里想要表达特殊的东西给观者,我会更多把自己的状态和感受传达出去。所以这大概也是我现在喜欢第二幅图的原因。

 

这三幅画本来是单独发的。正巧 instagram 它有一个排版,我就觉得干脆我就把它画成三张。这样排版看起来就好像它们是一个系列的,但他们又传递着不同的故事,它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愉悦的心情。

 

我也会去「追星」,不过我觉着这个追星需要加个引号,因为主要还是学习和寻找灵感。比如说我会研究内田正泰和吴冠中这些大家的作品,去学习构图去学习运笔,试着去解构去模仿,最尝试去举一反三和混合,将其「内在化」。有时候我甚至会被一些艺术作品感动到泪崩,比如我在日本看毕沙罗的展时就直接泪流满面,仿佛那一刻理性的思维可以全部抛诸脑后。


吴冠中 作品


卡米耶·毕沙罗 作品


不过说到底我觉着自己还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的,就像我不会给自己定座右铭

 

关于 NFT 之类的「新鲜事物」

 

这一点我想先分享个好笑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之前大张旗鼓地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说 NFT 是垃圾,并且在那说,我讨厌 NFT,也讨厌做 NFT 的人。其实我这个朋友不是个愤青,他是个挺可爱的人,当时他这么说其实也就是心直口快。不过我前些天问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还是老老实实地接了 NFT 的工作。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我和他是一样的人,是那种有可能我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立了一个 Flag,但是在另一个时刻和另一个环境中我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有时候我自己会对一些新的东西有些「抵触」,可能是需要一个契机强迫我去切身体验或者说接触之后,我才会有思维上的转变。

 

AI 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年上半年我身边的艺术家朋友们确实讨论了很多 NFT 相关的内容,不过最近这段时间 AI 已经成为了新的热门话题。因为 NFT 虽然在著作权等方面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本身 NFT 实际上更多只是一种载体。相比之下,AI 则是给现在的做传统艺术的画画人带来了非常直接且强烈的危机感,就是好多东西他都可以 AI 可以自己画,这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力有点像照相机诞生之初对于世界的冲击。

 

不过现在我们都知道,照相机出现之后,那些专注于写实的画家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画家」这个职业一直存在到了今天,因为在那之后我们迎来了「印象派」,之后则是更加丰富的百花齐放。AI 现在就处在那个变革的交叉路口,你给 AI 输入大量概念信息之后,他只需要 30 秒就能生成一个技巧足以媲美资深设计师的作品,不过现如今 AI 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取代真正的设计师。

 

我现在正在学习一个 AI 的创作工具,虽然 AI 生成的一些作品确实惊艳到了我,但我不认为现如今的创作型 AI 足以取代人脑,因为机器能做的主要还是模仿,如果你想要他做一些风格化的创作,还是不现实的。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其实我还是会得到一些额外的启发的,那就是我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会侧重于做一些特别有个人风格化的内容,以免被机器「取代」。

 

所以说 Soulda 这个系列非常风格化的画风,实际上也是在秉持这一思路。

 

关于 Soulda

 

Soulda PFP 入选 NFTNYC2022 ,在时代广场的 Roadblock ⼤屏幕展出


Soulda 作品入选 NYC NFT 可能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了,所以我必须在这里「隆重」地介绍一下 Soulda 团队的小伙伴们。


Soulda 官网上的团队介绍


先给 Eleven 一个 C 位,我喜欢叫她花姐。我觉得花姐是一个少有的表里如一的人,就是人狠话不多。她特别像 One Piece 里边的索隆,一到战斗的时候,就是战斗力爆表的状态。花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基本上不说话,但她就像「幕后大 Boss」一样。

 

团队里另一个神奇的人是 Jano,不夸张的说,我觉着他可能就不是一个地球人,我觉着他就是一个来地球体验生活的外星人。我之前看过一部美国的纪录片,片中的主人公自称来自金星,来地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地球人如何更好地生活。而我觉着 Jano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跟我沟通的过程中,表现的像一个高维生物,他在探索或者说想去探索的东西和我们所有人都不一样,总之就是特别神奇,我跟他讲话的时候能够完全进入心流。

 

Jano 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我觉着这是因为他不想跟太多地球人交流而浪费时间。虽然他在团队里做的事情也并不算多,但是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相当有价值。在 Soulda 项目发布的早期阶段,我们实际上并不被市场看好,是 Jano 坚持报名参加了 NFT NYC,而且是在我并没有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提交了所有的报名信息,最终 Soulda 成功入选,这也成为了项目扩大影响力非常重要的一步。

 

至于 River,我觉着他在开会的时候就像一个睿智的老奶奶,然而线下见的时候就他一直跟在花姐身边,我觉得他像花姐的傻弟弟,当然了,这个傻是一个褒义词。他对手头重要的事情非常专注,但这也导致他对其他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就会显得有点「呆」,比如当我们在讨论往哪里走和吃什么的时候,他一般都不会发表什么意见,都是跟随大家。不过 River 是一个非常擅长察言观色的人,他能够预见到你下一步想要说什么,他属于典型的高情商。

 

至于和他们相识并且合作的故事,我在那个线上 AMA 里有讲过,总之就是各种难忘的一段经历吧,毕竟 NFT NYC 的成功入选让我亢奋了差不多一周,而一周后就因为颈椎出了问题躺了好久,电疗了一个月还没痊愈,属实是记忆点拉满了。


Soulda 后室系列第⼀部作品:ENFJ 的迷宫 - EP1,由艺术家 127 与社区成员共创进行


Soulda 后室系列第二部作品,接上图选的眼睛之后这次选救猫(右眼)还是救人(左眼)?


快问快答:一大笔钱还是一个绝妙的点子?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我得谨慎点,钱要看来路正不正是否有其他代价,是否改变现有生活过多,我的心态是否能沉受得住?点子一个不够,点子需要大量不断试错迭代执行和反馈才能知道这是否是好点子,直接给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好点子,这点我没有直觉,是个彻头彻尾的行动派。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我觉着这两个东西对我来说的吸引力是相等的,亦或者说可能都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我觉着我现在不会被太多外界的东西影响到。

 

总之就是一种比较佛系的状态,人生,需要学会「舒展」


127 在 个人 Instagram 的最新自拍, 纪念被选为 CDQ 20 画廊艺术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ForesightNews 独家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