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哲学沉思录
2022-02-04 23:45
Maxlion
2022-02-04 23:4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以 Reflexivity 为核心的第二哲学

@lanxing4 提起我对反身性 reflexivity 的联想思考, 抛砖引玉,不当、遗漏请指教。

反身性 reflexivity 最早由社会学家 William Thomas 提出,后由同为社会学家的 Robert Merton 完善。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参入者的思维与参入的情景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认知与参入处于永远的变化过程之中。

许多投资交易人士对索罗斯的理论奉为圭臬,我认为索罗斯作为哲学家提出的理论实在不值一提,我将为你展开 reflexivity 所在的认识论冰山一角,并向你介绍我以 reflexivity 为核心的第二哲学。

我不会展示很多应用案例,就像索罗斯那样;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理论正确性不应该被案例证明来说明,而应该被理论逻辑的证伪性说明,如果一个理论没有可错性,只会接受证明它的证据,那它就是占星术一样的伪科学。

其内涵早已在各个学科有相关阐述。我将从我知道学科相关概念阐释与 reflexivity 相关的认识论知识,尽管索罗斯的 reflexivity 反身性理论名头很大,但哲学、唯识宗、社会学、心理学关于 reflexivity 的原生理论更严密和有用,我将通过内容证明它。

以 reflexivity 为核心的第二哲学:什么是第一哲学?追问事物本质的第一性,根本性知识第二哲学,对当下是本质第一性、根本性的认识再次反思不断抽离第一哲学的前提,反思已经被默认为不可被怀疑之存在,是第一的第一,与第一哲学思想相辅相成。

其立场是 基于能知,抽掉已知,置局未知,探索不可知其目的是 同第一哲学,确立绝对的思考根基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其范围是 认识论,其内容是 如何认识 真实地认识 真实地认识真实 得到真实地认识违反上述条件,就不在第二哲学范畴

为什么以 reflexivit 为核心?因为第二哲学核心思想就是反思,反思反思,而 ref。

以 reflexivity 为核心的第二哲学,在诸多领域相关阐述是演绎叙述。

看上去是先确定观点再找证据证明,实际是确定逻辑前提进行演绎推理。

看上去是观点的第二哲学思想是逻辑前提,就像笛卡尔,胡塞尔已经做过的那样,我将之确定为声明、定义。

一、哲学–认识论首先确定对整个认识活动的觉知、反思、细分的意识

请你想象,一个意念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且你我不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假设意念世界中完整认识活动包括以下要素:认识主体、认识能力、认识对象、认识能力覆盖到认识对象后返回的认识信息对认识的觉察证知、对认识的反思

当我作为认识主体,将认识能力覆盖在认识对象之上,产生认识信息,认识主体对返回的认识信息觉察证知并反思

当我看到一个椅子,我用视力去看它,产生了椅子这个存在在我视力认识范围内的认识对象与相关的认识信息,我对接收到的椅子信息进行觉察(我知道我看到了)和反思(我所看到的是否、为什么为真?这是不是个图片或者投影?)

回顾哲学史上经典的 reflexivity

  1.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说,I think,therefore I am. 这句话起源于我怎么知道我所知道的为真?什么是真实的认识? 我看似所知的一切知识都值得被怀疑为虚假的知识, 一切认识过程都可能是失真的认识过程, 有没有可能我见、闻、触、嗅、尝的知识都为一个上帝所构建?是的 有没有可能我的物理是不存在的?是的 但当我思考着所有的知识是否真实之时, 我至少不能否认我正在思考本身的真实, 我能确定自己思考存在, 我也就能确定自己存在。 因此, 我思故我在, I think,therefore I am.

总结: 我思考一切都有可能是虚伪的, 但我可确认我在思考是真实的, 我思故我在。2.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在笛卡尔基础上 对“我思”进行 reflexivity 批判, 贝克莱认为”我思“的前提是”我““”知“”我思“,

若我不知我思,思就不在; 而笛卡尔认为思在,我在; 所以不知我思,思就不在,我也不在 只有我知我思,思才在,我才在 那么存在(我在)就是被感知(知),而不是因为我思 有可能仅仅是感知存在,对思考的感知存在,而我并不存在

总结: 我思 故我在 我知 我思在 我不知 我思不在,我不在 3. 钝角(艺能人金光发—网络抽象艺术—纯粹不可知)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对千百年来所有认识论 Reflexivity 的 Reflexivity;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 Reflexivity。 其本质都是对整个认识活动以及其包含各要素的觉知、反思和细分

“感知在”和“我在”是两码事,科学实证上不能证明感知和我的必然关系,逻辑上完全可能感知在而我不在。 我知我思,故我知而我思在;我在不在?不可知。

总结: 基于能知,抽掉已知,置局未知,探索不可知 4. 现象学(胡塞尔 绝对被给予) 绝对被给予的意义,我不看它就没有意义

区分客体和对象(康德物自体和现象界暂不表) 客体是全然超越主观的外在本体,是不能被认识的,是外在的真实 对象是处于内在认识范围内,是可被认识的,是意识中的真实

当我看向一个椅子,椅子本身是绝对超然于我的客体,对于我这样一个具备人类视觉的存在,可以认识到椅子作为一个有颜色、时间、空间、材质等属性的客体的颜色、材质等信息,而当我认识(看)到椅子的一瞬间,椅子就是对象

椅子作为不可认识的客体超然存在 椅子存在可被我认识的部分而可成为认识对象 因此当我认识它,它就成了我在那一刻的认识对象 且试图通过可认识的部分还原其本体

符号互动论: 认识一个符号,不能认识一个符号本身,而是可被认识的认识 符号的意义是社会历史经验的映射,是对认识能力和经验的 reflexivity

对符号的认识不是对符号本体的认识 而是认识到符号可能存在的意义与社会历史经验的映射 当我看到一个奢侈品标志 它什么也不是 没有意义 那个形状不是全部 我们会联想与奢侈品标志相关的经济 审美

看似不变的事物 其本身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被给予的意义 而对于作为认识对象的、可能变化的人和社会,主体对之的会改变其性质; 当他知道 XXX 处于被认识状态,或者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认知现实,如阶级、革命、民主 它作为认识对象在认识过程中所返回到认识主体地信息也会改变

总结:当我认识某存在,我既在说一个我看不到的绝对的客体存在,也在说一个可以被我认识的对象;而当认识对象具有某程度地可变性,对其认识也同样具有对应程度地可变性与非永恒性。

二、唯识宗–四分说 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能带动其他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他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识有八种: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末那 阿赖耶

识和心不能认识识外事物,只能认识自己所变现的相分。

四分说就是把每一种识和每一种心所分为四部分。相分:认识对象见分:认识作用自证分:对认识的证知和批判证自证分:对认知的证知批判的证知批判

三、社会学—社会建构与反实证

社会学语境,社会存在的认识也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现实的社会现实,比如国家,民族,阶级,经济、公民,这些不是自然存在,而是社会存在。

人和社会的相关知识不是客观自然现实,而是主观认知现实。

个体反身性意味着活生生的人类行动者能够混淆视线,使社会学家关于人类应该如何行动的判断和即将如何行动的预测失效—大家都可以知道社会学理论从而改变自己。

“社会”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建构过程,不是一个与个体无关的、固定不变的客观实体。关于正常银行陷入困境的谣言,会导致投资者挤兑,银行陷入困境,反而验证错误预言。

每个人的意识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

四、心理学 俄狄浦斯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从经验观察上已经证明,我说自己是个什么人,大概率我就会在行为上证明这一点我说我是个懒人,我就真的做一个懒人会做的和不做的;其证伪性在于一个勤奋的人说我是懒人后,他在行为上在懒惰—勤奋的坐标轴上与说我是懒人之前相差多大,而这正是其因果相关所在。

五、Reflexivity 实践的哲学原型缺乏 reflexivity、二次 reflexivity、多次 reflexivity

自我因果、reflexivity 因果

提前 FOMO、滞后 FOMO

认知与传播阈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Maxlion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