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Fi
一、什么是 Data Fi(Data Finance)
Web 3.0 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数据私有化,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交互产生的记录都归属于用户个人。用户对自己所产生的数据和私人信息有绝对的所有权,能够选择性的开放自己的数据或者交易自己的数据。Data Fi 的概念就源于此,简单来说就是数据归于个人,数据存在价值,数据可以被交易
二、Data Fi 的分支
Data Fi 可以氛围三个细分方向;DID(去中心化身份)、用户刻画、声誉。其中 DID 声誉主要解决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份和如何向其他人阐述你是谁这两个问题。而用户刻画则解决其他第三方如何刻画描述你。
(一)DID
1、DID 可以做什么
DID 的字面意思就是去中心化的身份,为便于理解,可以将 DID 理解成互联网里的微信、微博、Facebook 账号,这些账号代表和管理者你互联网上的身份,比如,比如你可以把微信和支付宝当做入口,通过小程序直接进去其他 app,而你不需要再去注册那个 app 的账号,你只需要通过你的支付宝或者微信登入即可;又或者某个微博大 V,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可以说我是微博上的 XXX,有 XX 万粉丝,人们马上就能知道他是谁。在目前的区块链世界里,用户的身份约等于钱包地址,随着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公链层出不穷,链上项目大爆发,一个人的手上可能管理着 10 个以上的钱包地址。然而钱包地址并不能展现用户的特征,并不能体现用户是谁,再加上一个用户可能有多个钱包地址,单个钱包地址对用户身份的描述就更加单薄了。
因此,区块链世界是需要 DID 去中心化身份的,DID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管理你链上的所有身份以及如何用这个去中心化身份无摩擦的接入其他应用。
如何管理你链上的所有身份,理想中的 DID 是能够管理所有链上身份的。首先,也就是说即使你有超过十个钱包,你也只需要掌握自己的 DID 就能使用这些钱包,能够极大的降低区块链的使用门槛。其次,面对链上海量的 DAPP 和层出不穷的公链,可以通过自己的 DID 直接登入,对于需要 KYC 的 app 也可以通过 DID 选择性的公布自己的部分隐私信息即可登入,比如某些 APP 需要成年人使用,通过 DID 可以向 app 展示用户年龄超过 18 岁,而无需披露用户的实际年龄。
2、DID 发展规划
Web3.0 上的 DID 发展处于极早期阶段,DID 的概念被提出,也有许多项目在着手搭建 DID 体系,比如 Litentry、Ontology、Bright ID,但该赛道内始终没有一个龙头能够站出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存在限制,一方面是目前 DID 的应用场景缺失,大部分的 DAPP 只需要一个钱包地址就可以登入,对于需要 KYC 的 app 用户也没有太强的隐私保护意识,并不需要一个隐私保护的 DID 来登入。另一方面,也是我认为的最主要原因,DID 如果被普及,成为用户的链上管理工具、DAPP 的登入入口,成为一把可以打开链上所有门户的钥匙,那么 DID 本身就自带了巨大的流量,DID 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而反过来,DID 想要成为一把能打开所有门户的钥匙,本身就需要有巨大的流量,有强大的用户群体,否则各种公链、各式各样的元宇宙空间、以及在上面的 DAPP 并不会同意接入 DID,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做一个自己的账户身份系统。
基于 DID 想要实现的目标是能够管理链上的所有身份,成为一把能够打开链上所有门户的钥匙,且实现上述目标后 DID 本身将成为流量入口,以及想要能够联通所有的链上项目首先自身需要有巨大的流量。想要单独的做一个链上通用 DID 项目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反观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微信、支付宝就具有着一种身份管理的功能。如果参考微信、支付宝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互联网 ID 的话,不难发现想要做身份,想要做 ID,那么不能只做 ID,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当积累了大量用户后微信接入了小程序功能,微信成为了众多软件 app 的流量入口,并在登入大多数 app 时用户只需要提供微信账号认证(不接受微信账号直接认证的 app 很难获得流量),最终成为了一个中心化的数字身份管理器。支付宝也是同理,起始于一个支付 app,当积累了大量用户后开始了蚂蚁信用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当然支付宝也有小程序,也能直接登入一系列 app。
总的来说,想要做 DID 的话必须得从其他方面入手,正常的路径应该是做出了一个用户群体较大的、掌握很多流量的项目后,在引入 DID 的概念,最后把 DID 做起来。一下列举几个 DID 细分领域我认为有希望走出来的项目
Metamask:其实钱包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钱包的特性天然跟 DID 要做的事情完美的结合,但目前钱包市场竞争较大,且往往各家公链都会推出属于自己的钱包,众多钱包产品往往存在互斥性。目前最有希望能推出 DID 概念,并把 DID 做起来的钱包是 Metamask,其他钱包很难对其超越。最重要的是 Metamask 已经几乎实现了 DID 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成为所有链上 app 门户的钥匙,几乎所有的 DAPP 都能够用 metamask 登入(当做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一款 DAPP 如果不兼容 metamask,这款 app 的受众群体将受到限制)
Zapper:Zapper 是一款 Web3 入口型产品,包含资产看板、交易、一键挖矿、多地址管理监控等多种丰富多样的功能。在今年早些时候,Zapper 开启了第一赛季的 Quest 和 Rewads 活动。目前正在第二赛季中,并且新增了多种 NFT。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 zapper 做的事情跟 DID 非常契合,一是管理所有的钱包,二是成为所有链上产品的入口。通过 zapper,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兑换自己需要的 token(可惜的是 zapper 目前还没有引入跨链系统,如果能实现在 zapper 的界面直接进行跨链的话,zapper 的用户粘性和用户体验将得到巨大的提高)。同时,zapper 还可以展示 NFT,起到一个展览馆的作用。如果 zapper 再更进一步管理所有钱包和链上行为的隐私,并可以实现用户对这些隐私数据的所有权的话,就有了理想中 DID 的雏形。
(二)声誉
1、声誉可以做什么
声誉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链上向其他人描述你的身份。Web2.0 上的声誉系统基本就是你在某个 app 有多少万粉丝,或者你在某个游戏上面有什么成就获得了什么徽章。这里面特别是成就系统,你在 steam 上获得的徽章只能展示在 steam 上,这个徽章看似属于你的账号,但你并没有这个徽章全部的所有权。WEB 3.0 数据全都归于个人,NFT 成就可以理解为链上声誉,也可以理解为对标 Web 2.0 传统的成就系统通过 NFT 资产化的表现形式。Web 3.0 的成就系统也就是链上的声誉(Reputation),因为有了很多 NFT 成就,注定不同的用户地址声誉是有巨大区别的。相比 Web 2.0,Web 3.0 把原本就属于用户的数据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因为所有权的转移,所有权背后的经济价值也跟着从平台转移到了用户手里。用户可以通过他的链上声誉系统向区块链世界描述他是谁,他的身份是怎么组成的。
2、链上声誉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做链上声誉系统,或者与之相关性较强的项目不少,且格局特色,该赛道目前还未出现现象级产品,仍有巨大空间,以下列举一些链上声誉系统项目:
ENS:其实 ENS 可以归类为 DID 类型的产品,他的主要功能还是管理身份地址,但一个足够短的 ENS 地址也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ENS 是有机会往声誉方向发展的
POAP:提供参与证明 NFT 的平台,跟 facebook 的徽章系统很想,参与活动后会提供参与特定活动的 NFT 证明
Degen:根据你的链上 DEFI 参与程度打分,分数越高证明你参与 DEFI 的程度越深。还有分数排行榜,排行榜里可以排名靠前的地址的分数和他们的昵称、留言的信息,同时只有前 250 名才可以加入城堡,城堡是一个限定的 Telegram 群组。目前有比如 Babylon.finance、Xdefi、Gearbox 和 DEGENSCORE 是合作关系,Babylon 的白名单是要求 DEGENSCORE 分数达到一定后才可以获取,也属于一种成就和权益的结合了。同时大家在招聘的时候也有的会要求提供 degen score。Degen 算是声誉产业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产品。
Rabbithole:Rabbithole 是一款以链上做任务为导向的成就产品,通过支持各类协议或者产品的关键动作来帮助更多产品获得用户注意力,当用户完成某些任务后也会获得 Rabbithole 的经验值,经验值越多等级越高,目前等级还没有任何特别的用处。
(三)用户刻画(大数据分析)
如果说 DID 和声誉主要是针对 C 端客户的话,用户刻画则主要针对 B 端客户。在链上的数据能够被收集和利用之后,以及链上应用的多样性更加丰富,DAO 组织更加成熟后,用户画像的需求将井喷。所谓用户画像就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将用户的每个具体信息抽象成标签,利用这些标签将用户形象具体化,从而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区块链世界,项目方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给自己的用户贴上标签从而筛选出早期的支持者或者对社区贡献较大的用户进行空投,又或者是 DAO 组织在投票的时候需要对投票者进行数据分析来设置门槛,防止投票者作恶。又或者是将来 DEFI 进一步发展到信用贷阶段,链上的大数据分析供应商将像现在的金融科技公司这样,为项目方提供优质的贷款客户。又或者是项目方需要进行宣传,希望通过用户画像来实现精准营销等等。
由于链上数据的私有化,当链上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增长之后,用户私有化的个人数据的价值将极大的提高,从而让用户更在乎自己的身份,以及身份产生的数据,对 Data Fi 产业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