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冉离职阿里 all in web3 探索个人数据主权
穆冉区块链
2022-10-26 10:06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hi, 小伙伴们:

我是穆冉,在阿里巴巴工作了将近 5 年的程序员低 p,发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段阿里旅程已进入倒计时,最终还是要为在传统互联网的职业画上句号,开启一个新的人生篇章。

发帖想讲下面几个事情:

一,即将离开阿里巴巴;

二、All in 去 web3 去创业了;

三、我创业的事情是搞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四、加群参加本周六 10 月 29 日做一次线上分享研讨,点击原文加入微信群


一、离开阿里巴巴

是的,我要离开阿里了,在这样一个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的时间节点,在这样一个再熬三个月就能拿大礼包的时间节点,在这样一个经济严重下行都找不到工作的时间节点,我选择了主动离开,因为我找到了一个与我的梦想如此契合的切入点,即:个人数据主权。过去十年,我都在探索自己人生的事业方向,苦苦不可得,现在我仿佛找到了,也不愿意再等待什么了。

感谢阿里巴巴,给了我一个机会从传统机械行业转入互联网行业并融入到 web3 行业,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差别,更感谢阿里巴巴,感谢老板,让我从 web2 互联网行业接触了解到 web3 行业,并为之着迷。现阶段我找到了一个值得奋斗的方向,未来成功失败与否都不重要,我有了方向感。


二、All in 去 web3 去创业了

过去几年 web3 的经验,我不过是学学开发技术,买买币,围观 web3 的发展,组织一些分享活动,但终究还是体感不够,对 web3 的了解太肤浅,探索半年后还是决定要全身心投入建设。接下来,我将正式 all in 投入到 web3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区块链存储领域,目前专注项目是做去中心化数据库 (decentralized database)。对于公链存储,目前整个赛道才刚刚开始,我们判断也是接下来几年在去中心化存储板块会火热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Web3 是不是时代发展的方向

对于任何人来说,更换职业赛道都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考虑的点很多,其中最关心的一点就是:行业是不是有前景?

Who knows?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人类追逐自由的天性是写在基因里的。自由并不代表无秩序,区块链给了所有人一个共识的基础,这个共识保证了秩序,在这个共识秩序之下,赋予了人们充分的自由,正如同,司机们对红绿灯🚥规则的共识,才保证了现在汽车交通能畅通自由行驶,四通八达。

区块链通过共识协议定义了一套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获得收益,违背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在我看来,只有在共同都认可的规则下进行商业活动,才能更大效率地释放社会生产力。

所以我自己的判断是,web3 是发展方向。

仅仅预测和判断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没有太大意义,为自己的预测和判断下注才有意义。

从 08 年 btc 第一个区块链到目前,短短 14 年,区块链领域飞速发展,诞生了大量的公链 如 Etherum,Binance Chain,Solana 等智能合约性公链,还有功能性公链如 Filecoin、Arweave 等专注存储,Deso 专注社交….除了公链本身,还有专注于为公链服务的扩容项目,各种 Layer2。在这些公链上,还生长有很多项目如 NFT,Defi,Gamefi,SocialFi,DID,DAO 组织和 DAO 工具等。还有各种为 dapp 服务的云服务商,辅助 dapp 开发的中间层如 Infura,TheGraph,等等。区块链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在往前发展,但凡深入了这个行业人,都明白其中孕育的可能性。

我们在 web3 能做什么?

Build!

Build!

Build!

跟传统互联网一样,进入互联网,你可以当社区产品经理,社区运营,开发者;当然,还需要选赛道,如游戏、电商、金融、社交、Saas、流媒体等等。

web3 由于刚开始发展,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中,应用类产品并不丰富,早期加入的人,基本都在做基础设计建设,如搭建公链,一条条公链拔地而起,就像一条条公路一样,甚至还有些公路和公路之间都还没连通。

在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下,仅仅只是区块链网络的原生代币转账就促生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如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抵押借贷,跨境贸易结算,支付等等,一个初具雏形的金融网络已经逐渐形成。但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可能只有金融网络,金融只是基础层,在此之上需要有大规模的应用产品服务于用户,金融货币也会有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每条公链都在无不将自己的重心放在发展生态应用上,如游戏,社交,nft 等等,以此来尽可能放大生态价值,提供原生代币的交易流通量。未来 web2 的大部分应用大概率会在 web3 的体系上复刻重构一个,至于用户为什么愿意从 web2 迁移到 web3,很简单,个人价值和利益,这也是未来 web3 的应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真实实现用户个人数据价值,让用户有所得。让用户放弃 web2 的高性能体验后,获得其他更高价值的补偿。

我的选择

过去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想做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应用,再也不想有人删我的号了,发个帖子还要思前想后担心触及什么红线,我希望在这个社交应用中,我发布的任何内容,我的任何好友关系在这个网络中都能天然原生的属于我个人,就如同 BTC,ETH 资产能被正在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样,其它好友只是获得了我的授权能查看我发表的内容罢了。而要实现这样一个应用,但在我们看来,web3 还有如此多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完全不能满足我们想做应用的前提条件。

问一个问题,现在已有的公链能完全满足建设完全一个去中心化 twitter 的吗?能建设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吗?电商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应用都是半吊子的去中心化,还是有一堆的应用接口依靠中心化的后台服务器提供?包括 web3 顶流的内容创作平台 Mirror.xyz ,也只能装模作样接入了 Arweave 做一下文件内容的去中心化备份。

既然如此,我们要做什么?难道是等待别人去打基础吗?等谁呢?等欧美团队?等日韩?等东南亚?等哪个大牛?

为什么一直以来国人团队就只能去做周边应用,炒炒币呢?国内的资本,国内的顶尖互联网人才都干嘛去了?做个数藏平台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哎……一声长叹!

经过一些考虑后,我们决定,要做基础设施,我们没有资本,没有名声,没有经验,我们什么都没有,就是几个程序员,想要通过自己的代码去推动社会向我们想要的方向靠近一点点,仅此而已。

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就只能以什么都没有的方式去做事情,我们没办法像 solana,aptos 这些顶流公链,高举高打,含着金钥匙出生,收割全球 web3 用户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只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一步一步推进。做一个切入点就 ok。


三、做一个去中心化数据库

我这里暂且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简单定义为一个去中心化数据库,但它远不止一个数据库。

首先,问题是什么

我们从 web2 的隐私协议,或数据授权协议说起,但凡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对下图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当疫情防控人员拦下你说查看行程码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的点下这个“同意”选项,并授权。但你是否想过,我们的什么数据?存储在了哪里?授权了谁?查询后又拿了我们数据去干了什么?有谁知道前段时间的上海“随申码”信息泄漏是从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呢?除了应用的超级管理员以外,我想没人清楚,也没人有能力搞清楚。

上图做的比较彻底,连具体的“隐私协议”文本内容都不提供了,这种感觉就是我拿 100 万去买房,中介给我一张几乎空白的纸,上面只有一句话“我同意购房,并打款 100 万给小明”,签字!wtf?

当然,也有非常友好的提供了完整隐私协议条款,动则上百页,但几乎没有人去阅读它的内容,更没有人能真正去审查这些 app 背后的团队是否有真的根据协议去使用用户数据。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人躺平,没有人在意这个事情,大家纷纷都签署了一个完全不平等的条约。

难道人们真的不在意自己的数据所有权吗?是真不在意,还是无能为力?如果你还有另外一个 option 呢?

事实上是,用户无能为力,在利益的趋势下,平台有强大的动力会收集更多的数据去扩充他们的商业版图,捕获更大的数据价值, 而对于用户来说,一切都很方便嘛,系统能推荐给我最感兴趣的视频、文章,能刷脸就付钱了,更便利的社交联系 ,能顺利通过疫情防控点….

看起来这就是双赢的局面,这也是合理的局面。

但这里的问题是什么?

是的,我愿意分享我的行为数据,我对 A、B、C 视频点赞了,给了《X》文章评论,并分享一些我的基本数据 如 性别男,年龄 20,以此换取平台给我更好的推荐,但没允许你还采集我的 location ,还采集我的录音,更没有允许平台将我的这些数据打包卖给第三方、第四方, 而且在我完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

这个问题在 web2 如此普遍,以至于用户都忽视了这种不合理的存在。

  • 数据所有权归平台

所以,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互联网的应用体系下,用户是完全没有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的,所有的 web2 用户都在持续地生产数据并输送给一个中心平台,滋养壮大他们,递给他们更多 dao 子来收割用户。

  • 数据使用不透明

当用户没有自己数据的所有权的时候,那第三方平台对数据如何使用,也完全谈不上授权了,用户的数据究竟被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这个平台是否有意愿作恶,即,数据使用完全黑箱。

下图,应用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用户的任何数据转移使用:



但用户能通过什么方式对抗这种行为呢?

用户除了不再使用这个 app,别无其它选择,即使放弃了使用,过去留下的记录也永远存到应用系统下,无能力删除。

但是, 当你的 100 朋友都在用微信的时候,他们看起来也好像没遇到什么伤害,而你不使用反而显得异类 ,久而久之,你也就接受了使用微信。

社会的发展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个的个体向集体妥协,一步一步让渡自己基本权利,期待收获一些便利(自愿封城?)然而,掌握控制权的那一方会变本加厉索取更多的控制权,从而对服从方进一步肆无忌惮(爱情也一样?)

当人们习惯之后,人们越来越不能意识到,那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那个条约叫我们让渡了 100 分的利益,却只享受到 10 分的收益。

我们相信,一个有自我认知,自我隐私意识的人,是不愿意将自己的数据权利让渡给不可信任的第三方的,人们想要有更多的话语权,但他别无选择。

我们相信,一个正直的公司实体,也并不想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但他们不获取用户信息,应用就无法正常工作,他们需要获取数据。

我们相信,一个正直的公司实体,是不会想要做伤害用户的事情的,但现在对它的制约实在是太有限了,近乎于无,利益跟前,它们控制不住自己。

我们想要相信,一个正直端正的公司,他们开发的产品确实没有收集任何额外信息,也没有将任何在内部泄漏,更从来没有出卖过用户数据,但, 如何让我们相信,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这就是一个互不信任,无任何共识的黑暗森林。

问题难道无解了吗?

肯定不是。

如果这样的一个事情是不合理的,那这种不合理终究会被改变,只不过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的问题

解决方案

我们想要用户拥有数据,那是势必要做到数据在用户的手中,它不是靠第三方担保或托管。

试想一下 BTC,ETH 账号和我们传统银行账号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传统银行账号的余额并不在你的银行卡上,而是在中央银行的某个数据库甚至是 excel 下的一条记录罢了,你银行卡下记的那个数字之所以有效有价值,是因为有国家机构给你担保,但也随时可以冻结。但是 BTC 资产是能做到完全在你的手上,你是唯一对那个余额数字有控制权的人。所以,btc 钱包上的数字和传统银行卡上的数字,在资产所有权上区别为:谁是这个数字的真正控制人。

那个人其他数据,如社交关系数据能否做到一样的控制权呢?

比如,我在某个 app 上产生的数据,想删就删,授权给谁他才能用;我在某个 app 上的好友和粉丝列表,只有我们主动删除,主动取消共识,才能解除关系;这能否做到?

答案是可以的。



  • 数据所有权归个人

Web3 一直在讲数据所有权问题,而目前为止,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部分的区块链项目,都没有真正解决数据所有权问题。

比如说,以太坊,用户持有地址 A:0x29**49b8 ,确实完全拥有了对于 A 地址的控制权,以及 A 地址上存储的代币和资产(token & coin & NFT) ,但除了对账号地址的控制权外,其它链上数据,如交易记录,转账记录,却都是公开的,并不具有所谓的数据隐私性, 这也是为什么 tornado.cash 会诞生的原因,以太坊上的用户只能靠第三方工具,才能部分解决隐私问题,在 dApp 上的其它个人行为数据,更是无法记录。这些公链只是初步做到了数据开放非垄断,这也无可厚非,他们的目的也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 web3 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数据主权的实现路径是什么,上面所提到的区块链代币所有权,tornado.cash 的隐私保护, 还有内容分发协议 RSS3 的内容确权,Deso 的去中心化社交内容存储等等,都在这个路径上前行。

而实时,每个人日常的数据非常多,如身上带的健康手环、家里用的扫地机器人、个人记事本等等。

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存储到链上,并解决数据所有权问题呢?、用 ETH 网路可以吗?答案是部分能做到,但是太贵且太不方便了,在 ETH 网络上存 1GB 的数据,成本是惊人的 $33million 。

IFPS、Arweave 能否做到?如果只是存储,那是部分能做到,但是太不方便了,读和写都非常麻烦,他们本质都是类似 OSS、S3 的静态文件存储网络,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无法解决数据价值流动问题。

我们在探讨一个更方便的链上关系型数据库,去尝试让上面的数据读&写更方便和便宜,同时也能做去中心化,应用 app 通过这个通用的协议将用户的数据存储在网络中,每次 app 读写用户的数据的时候,都需要得到用户的授权许可。我们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也看到目前在这个赛道的开始兴起了一些非常类似的项目如 spaceandtime , kwil , web3q, spacetime, stratos 等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 sql based,但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而我们的愿景是用户数据所有权,通去中心化数据库解决 web3 领域里的个人数据存储问题。

如果有这么一套系统,这个系统不由任何一个单一的组织维护,它并不是一个阿里云或 aws 维护的数据库服务,而是有遍布在全球的独立节点共同维护的数据,这些节点之间通过严格科学论证同步数据,达到共识,保证他们各自存储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且不可被篡改的,它们的每次 SQL 写入和读取都是合法正确的,它上面的每一张表,都有严格的权限控制,每一张表都属于一个账号,由这个账号的公钥加密控制,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个人数据库平台。

  • 数据使用透明


在这个系统下,所有应用对数据的读写都是通过智能合约,而智能合约的代码逻辑是全网透明的,数据的读写逻辑都是通过这个公开的智能合约来执行,每次调用都是链上行为,这样就保证了数据读写的透明性,而不再黑箱操作。

那么,我们是否找到了一个解决被迫签署不平等数据授权协议的初步方案?

比如应用 app 有自己的账号 account_app,个人用户有自己的账号 account_user_A , 对于去中心化系统来说,并不区分 app 账号和用户账号,本质上系统只关注谁能对这个账号签名。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有一个跑步 app:De-Runner, 它需要获取用户的跑步 location 信息,并以此给用户积分奖励, 此时,它也是弹窗需要用户授权签署协议,但签署不再是一个无任何意义的协议,而是一个真实的授权,De-Runner 需要用户 A 通过他的私钥签名授权以下内容:(i)在与用户 A 关联的账户下创建一张 location 表,如 user_a_location 表(ii)授权 De-Runner 的智能合约能读写该表,并将链上合约计算结果存储到另一张表里,该合约逻辑可审查。

通过这样一个协议,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app 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存储在用户的账号下,存储在用户自己的表里,app 只能被授权读写(有人会质疑,app 读到数据后,保存在别的地方怎么办?这个是可以通过 database virtual machine 解决的,这里不细说),当用户不再想要使用该 app 的时候,可以停止授权,用户自己也完全可以彻底删除掉 user_a_location 表,或取消这张表对任何应用的授权。如果有第三方平台,想要获取用户在 De-Runner 上的数据,去做进一步的商业分析的时候,可以在公开市场直接从用户手中购买数据,获得用户数据的只读权限

再举一个社交场合的例子,在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是社交关系,微博或 twitter 上的上万粉丝是核心资产,微信中的朋友列表是核心资产,公众号的订阅用户是核心资产,但是这些资产现在没有任何一项是掌握在用户自己手里的,而是完全掌握在平台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平台是有权利随时封禁我们的账号,彻底剥夺我们对资产的所有权。在这点上,Newsletter 基于开放的邮件组订阅已经相对于国内微信公众号去中心化了很多,毕竟邮件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基于这个例子,我们做了一个 demo:https://detwitter.db3.network/,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体验并感受一下这个 demo 所要传达个人数据理念。以及我专门制作的一个演示 demo 的视频:https://youtu.be/0V2y5NltWPw(这是我个人的 YouTube 频道,后续会更多分享 web3 前沿的产品和原理,欢迎订阅)

  • 关于数据可信

上面描述了一个这样一个系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也不是个人数据管理平台,更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备份系统,它基于区块链共识记录了每条数据的产生,每一条数据的消费,在这个体系下,每一条数据都是可信的,当数据都是可信的时候,在这个系统上能涌现出什么应用呢?这个系统应该叫什么呢?

在目前 web2 的环境下,每个人在每个应用上,都有一个独立的账号,比如有微信的账号, 也有拼多多的账号,微博的账号,淘宝的账号…..有的账号之间完全割裂,如微信账号和淘宝账号,有的账号体系是有部分打通的,比如拼多多平台可以授权微信账号登录(后台其实也映射了一个 pdd 账号)。对于打通的账号,我们可以认为,拼多多选择信任了微信的账号信息,这种相信是基于微信作为国内顶级社交公司的名声,反过来,微信是否愿意相信用户在 pdd 上的购买记录,来提升用户在微信体系下的信用分,甚至微粒贷额度?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本质上,第三方提供的数据,都是不可信的,即使这些数据都是属于同一个人。

如何做到数据可信?

即如何做到让所有人在不用信任 pdd 公司的前提下,做到信任任何一个人在 pdd 上的每一笔购买交易真实发生而不是虚构的?

如果有某个机构想要收购 Pdd,而 pdd 为了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完全有动力也有能力虚构出更多的交易,因为这完全符合公司的利益,而且核实成本非常高。(啥?难道链上不是更好生成账户虚拟交易了吗?这个问题很简单….)

如果 pdd 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接口,去查询用户 A 的交易记录,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去质疑它的数据可信问题。

那么,如何定义一笔可信交易:

我认为:在一个 (1)无需信任的体系下,(2)一个账号通过独一无二的 (3)秘钥签名了一个行为,这个行为调用的 (4)程序内容是公开透明的,这个程序读写的 (5)数据表是不可被篡改的,这笔交易同时被多个随机不记名的 (6)验证者验证,这样的一个完整交易才是可被信任的。

我们看到 ETH 上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满足这个性质。

为什么数据可信如此有价值?

这一个更大的话题,当数据可信后,在此基础上能涌现的应用将不计其数,这也很意味着这样的系统的上限有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就可以做到 pdd 上的每笔购买交易都是可信的,这些可信的交易数据完全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应用可依赖的,比如另外一个微信微粒应用基于这个数据作为用户的信用记录,生成信用分。如此,在这个系统上能涌现的应用将超乎人们的想象。

目前能做到吗?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我们确实能在 ETH 的框架上,设计一个交易可信的电商系统,并能让其 work。我都可以把架构图画出来。

但是,但是,但是

ETH 实在不是一个能服务于电商、社交等大规模应用的原生网络,1、存储不了大规模数据,2、交易费用昂贵,3、速度缓慢。

或者定制化一个服务于电商交易的 layer2 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大规模记录交易数据的表单,而且数据能完整存储到链上。

当多个应用产生的数据都可信的时候,应用之间相互读取数据,数据最终都沉淀在用户的独立账户下。

至此,我们解决了 web2 数据的原生问题:

  1. 数据所有权问题

  2. 数据使用不透明问题

  3. 数据不可信问题

  4. 数据割裂问题


其它考虑点

  • 行业早期

说实话,对于 web3 这个大的领域,任何一个赛道,都充满了机会,无论是做基础设施,做中间层,做上层应用,甚至是做个炒币工具,都充满了机会。

首先板块:智能合约性公链,随着 ETH2.0 上线,智能合约型公链的大哥地位几乎已不可撼动了,其它公链如 Solana、BNB,Aptos 等,无不是国际顶级资本推动站台,普通团队已没戏,我们就不用想了。但是对于相对细分的领域,我个人更感兴趣的就是数据存储。

当然,人们动不动就想彻底改变行业格局,那肯定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的愿景很远大,但也不能忽视眼下的着手点

首先数据库是存储板块,区块链行业在专注存储板块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刚刚兴起,成功发展起来的也就 Filecoin,Arweave,Siacoin 等,也都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并没有在 web3 的 app 中得到大规模使用。

就存储的总数据量,目前 arweave 存储的数据量总共才 98TB。

所以,可想而知,当 web3 应用真正蓬勃发展,走向更多大众后,产生的数据量需要多少的去中心化数据平台才承载

对于去中心化存储,早在 2001 年,就有 BitTorrent 协议,BitTorrent 就是一个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将个人原本富余的存储空间贡献出来,提供给有需要的公共用户使用,这也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概念。在 BitTorrent 网络中,每个节点存储部分数据提供给其它节点下载,节点之间相互共享数据,最终可以存储下大量的文件如电影、软件包、图片等。但它毕竟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件存储系统,至少用户没办法直接通过一个接口读写数据。而直到比特币网络诞生 6 年后的 2014 年,真正意义的去中心化文件存储网络才诞生,即 IPFS,它其实是一个文件同步协议,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该协议将文件同步到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多点备份,并可以通过简单的 sdk 就能读写数据。但是,在 ipfs 的网络中,由于缺乏激励,其它节点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存储数据,所以,在不付费的前提下,没有节点会愿意多存数据的,当然也有很多服务商为了吸引客户,会提供免费的存储服务,比如第 1GB 免费。

事实上很多云服务厂商基于 IPFS 提供文件存储服务,如 Filebase,Pinata 等,这些服务商以提供 IFPS 的 pinning sevice 的模式提供数据存储,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如 Filebase 收取 5.99 美元每月每 TB。这些都是在探索的商业模式。

之后 Filecoin 诞生,在 IPFS 协议之上架设了一个激励层,引入类似比特币挖矿的机制,通过代币经济激励节点去主动存储备份更多的数据。

Arweave 是一个更加 crypto 原生的文件存储协议,主打永久存储。在技术实现上,Arewave 是目前主流存储协议中,唯一将数据上链的协议,每个区块中都存储了原数据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会看到 arweave 的一个区块会高达好几个 GB,而且这些文件都能从区块链浏览器中直接下载

还有些文件存储协议如 storj、siacoin、bittorrent file system(BTFS)等都是一些文件存储协议,各自有一些额外特性,比如 siacoin 更适合存储超大文件等。

这些文件存储网络都是存储的静态文件,用户只能进行两个操作,存储(save)和获取(retrieve),而无法对文件内容进行 update 修改,如修改文件的某一行,或新增或删除文件的某一行记录。那是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区块链结构,将原本的文件区块链改造升级为可执行 sql 的去中心化文件存储系统,即 decentraliazed database, 基本思路如下图,每个区块不仅包含了存储数据的跟 hash 信息,还包含了执行 sql , contract 的 tx hash 信息。

  • 数据备份问题

前面谈到 Mirror.xyz 把 Arweave 当成了一个数据备份平台,我并没有认为这样的备份有什么问题,文件在 arweave 上备份之后,确实能保证不丢失和内容不被篡改了。但是 Arweave 上存储的任何内容都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理论上任何用户拿到链接都能访问数据,用户最多可以做一层数据加密。这样的模式,导致用户也并不能通过写文章发到 Arweave 上存储起来然后卖给第三方收益,这是 Arweave 上的内容和 etherum 网络的 nft 内容最本质的区别,即它并没有在协议层面解决文件内容所有权问题。

回到内容备份的,如果文件可以通过备份防止丢失,文件除了备份到去中心化存储上,甚至也完全可以本地备份,放到自己的电脑上。既然文件可以备份,那社交关系是否可以通过备份呢?你能否将微信好友,微博粉丝下载下来备份到本地 excel 表或者备份到 Arweave 等去中心化存储平台呢?如果哪天平台封了你的账号之后,你是否可以通过 Arweave 备份的内容恢复社交关系?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一个社交关系是要满足多个条件的:

我理解,所谓社交关系是在一个 (1)生态系统内,或者同一账号体系下,一个 (2)账号与另一个账号的 (3)链接关系, 并且两个账号的链接是在这个生态系统下 (4)达成共识和确认, 上面四点都是不可或缺的

具体,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https://www.muran.me/ 关于社交关系所有权的思考

现在大部分的 web3 内容相关的应用采用的账号并不是 Arweave 存储的账号,而是用的 ETH 账号或者应用自己生成的账号,社交关系也并没有存储在 ETH 等链上,而是存储在应用的数据库里,发布的内容会以备份的方式保存在 Arweave 等去中心化文件存储系统中。

  • 中心化数据库的问题

对于中心化数据库,无论他是多么高效率和注重隐私的, 它都天然不能融入到 dapp 的去中心化架构中,理由很简单,他不去中心化, 这也是比特币、以太坊诞生并与之对抗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特币网络、以太坊网络就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只是这个数据库只服务于特定目标,这个数据库只有单一的数据结构,并且只能做少量的数据新增和修改。

即使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它却在慢慢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人们仿佛是在黑暗的穹窿中看到一束光,虽然不清楚那束光代表着什么,但人们已经在往那个方向前进。

  • dapp 架构发展趋势

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应用 app 也逐渐走向去中心化,而 web3 的用户,出于自我数据价值的考虑,也会逐渐迁移选择更加 web3 原生的应用。正如那些交易员从 CEX 迁移到 DEX,内容创作者从 Medium 迁移到 Mirror 一样。



我们的愿景

如果我们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这样子的, 用户在所有 dApps 上的行为数据都以可信的方式,记录保存在自己的数据空间中,用户能选择授权或不授权第三方应用读取该数据,最终实现用户数据主权(user data sovereignty)

当然,更可能的形式是这样的:生态得到丰富发展,多链共存。



具体技术实现

关于 db3 的实现原理,这里简单公布一张初步实现原理图,详细等待我们的白皮书,关注我们的 twitter:https://twitter.com/Db3Network

结语

也许,我们太理想化,也许用户都在意自己的数据,但他们就愿意让一个权威机构能帮其管控;又或者,其实大部分人都并不在意数据所有权,我们太自以为是了。正如,当整个 web3 用户都高呼铸币权及货币所有权的时候,区块链经过十几年发展,愿意接受 BTC 的人依然是寥寥无几的几千万,人们还是纷纷持有人民币和美元,不亦乐乎。

但是,无论具体我们这个项目是否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但 web3 正在迅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ETH 地址数据并没有欺骗任何人,ETH 地址数正以指数级的趋势增长,这是真实正在发生的。可以想象,web3 的发展才刚入黎明,但是我们看到,国内的大部分开发者,还在埋头睡懒觉,或者以为 fomo 炒炒币就入圈了,真的不希望,当已烈日当空时,我们才从睡梦中惊醒,想起来制作锄头去种地。很多时候,事情发展的速度比我们预期要快得多。


四、关于分享

我会在本周六,即 10 月 29 日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分享目前 web3 的存储问题,并探讨去中心化数据库的可能性和问题。

点击查看原文,可进入群聊。

我们希望能以更开放的方式推动这个项目的前进,毕竟,对于一个去中心化项目,当然是越开放越好,越多人参与越好。

我的个人 twitter:https://twitter.com/muran_eth

我的个人网站:https://www.muran.me/

Web3 见!

db3 主页:https://db3.network/

db3 项目 twitter:https://twitter.com/Db3Network

discord:https://discord.gg/sgY2bbFCzr

decentralized twitter 的使用演示:

https://youtu.be/0V2y5NltWPw

上面这些链接,都可以通过阅读原文后,直接跳转。

原文是发布在我个人的网站上:muran.me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穆冉区块链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