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 制裁精拆:到底是“金融核武”,还是“棒打鸳鸯”?
文理两开花播客
2023-03-02 12:54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 收听本期内容


· 本期 BGM · 

Queen -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小跑对话 · 

王玮,区块链资深从业者


俄乌战争这两天已经非常热闹,牵涉到值得讨论的东西非常多。我们还是从老本行,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切入:聊一聊金融制裁和 SWIFT——说它是“金融核武”有道理吗?如何实现“对一个国家关闭”?亦或是靠它制裁,只是一厢情愿的“棒打鸳鸯”?


当然,还有其区块链替代方案、数字货币、以及“DAO”的未来。


· 本期提纲 · 

1) 各国已经宣布的金融相关制裁措施:为什么最关键的一招儿——SWIFT,直到 2 月 27 日之前依然没有出手? 


2) 欧盟只等一个国家——德国点头。德国能源依赖俄罗斯进口,把俄踢出 SWIFT,马上会遇到如何付款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问题。 


3) SWIFT 史上最详细拆解:究竟它为什么变成了新时代制裁武器? 


4) SWIFT 能实现“对某一个国家关闭”吗?技术上说断就能断? 


5) 用区块链替代 SWIFT 真能实现吗?俄罗斯自建结算网络是什么? 


6) 区块链力图实现的:将“信息”和“结算”合二为一是指什么?为什么“DAO”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 


7) 数字世界的惩罚(冻结银行账户)是如何映射到现实世界中的? 


8) Crypto 参与拯救?美元稳定币(USDT/USDC)是不是也牵涉到 SWIFT?



· 对话文稿 · 

 

小跑:各国都对俄罗斯宣布了制裁措施,最关键的“踢出 SWIFT”这一招,却直到今天早晨(27 日)之前还没有出手。欧盟其实只等一个国家——德国的点头。德国能源非常依赖俄罗斯进口,如果俄罗斯被“踢”出 SWIFT,马上会遇到买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该怎么付款的问题。


终于 27 号北京时间凌晨,美欧英加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对俄最新的制裁,禁止俄罗斯使用 SWIFT 支付系统。


但这里有个细节,德国公布的细节是决定剔除的是“selected banks”,也就是说,被剔除的是已经被制裁的银行,并不是俄罗斯整个国家。相当于偷换了个概念,如果只针对“某些银行”的话,还是可以从俄罗斯买油买天然气,支付的时候换个银行就行了。


到底 SWIFT 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它?它怎么就成了新时代的制裁武器?王老师给大家普及一下?


王玮(04:52):我们不妨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介绍,这样比较容易解释清楚 SWIFT 本身是什么。


简单来说,金融体系或者一套银行体系,核心概念上应该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个是它的账户体系,一个是它的通讯体系。银行系统肯定很复杂,有无数子系统,但大层次上来讲,其实就是由这两个部分构成——因为银行、金融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处理资产 / 钱的,所以要由这两部分配合。


账户体系很简单,就是用来记录“谁是谁”、“谁有什么钱”、“谁要给谁多少钱”、“什么时候给钱”——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上关于钱相关的事情差不多都解决掉了。账户体系其实也有很多的名称,有人叫“账户体系”、有人叫“账务体系”、还有人管它叫“清算体系”、“结算体系”。这些概念其实广义上都是账户体系的不同方面。


给大家总结一个概念模式:第一,账户体系告诉你谁有什么钱;第二,清算体系告诉你是谁给谁什么钱、多少钱;第三,结算体系告诉你什么时候给到这个钱。用这三句话,就能把跟“账”相关的所有事情说清楚。


其实这也是银行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银行要对外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所以要有跟外部通讯的一套机制,比如最简单的,就是你访问一个银行,要用它的移动端——手机网银,就可以做操作。你的手机移动端,以及通过互联网的通讯,就是银行对外的通讯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听起来“通讯体系”相比“账户体系”,价值没有那么大。比如我可以用手机端,手机坏了,还可以通过网页端访问;我不上网,还可以通过银行网点柜面去访问。所以感觉上通讯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里其实是一个辅助、从属的地位。


SWIFT 本质上就是银行的通讯体系,其实跟银行账户体系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件事就变得很有意思:大家说的“金融核弹”,就是我要用 SWIFT 来制裁你,但结果会发现 SWIFT 其实在整个银行业里是一套“从属体系”,那它怎么会有那么大威力?这听起来就很吊诡。


但是,我想说它确确实实还真就是“金融核弹”。为什么?


这就是通讯体系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先做个类比,对于一个个体,账户体系大概相当于你的大脑——你知道张三是什么人,苹果是红的,葡萄是酸的——这些概念就是你大脑记录的。而通讯体系,其实就相当于你的五官、四肢、皮肤这些感知系统,你脑子里知道张三长什么样没有用,只有眼睛看到张三的时候,图像才能够让你脑子产生“这是张三”的感知;只有嘴里吃到葡萄,才知道这是个葡萄,因为它是酸的。


所以,“账户体系”跟“通讯体系”的关系,就有点像我们大脑跟五官四肢的关系。


在深层次上,刚才说的都是从单一主体视角去看问题,也就是一个银行有自己的账户,可能有它的网银、柜面网点;但问题是全世界一万多家银行,组成了一个金融网络,它们之间也处理同样的事——谁有多少钱,谁给谁钱,什么时候给,到底怎么给。


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么一套大金融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账户体系,那有没有一套互相之间的“账户体系”?因为如果没有,那逻辑不对,因为银行间网络也是处理钱的。它们之间也要相互通讯,不是对自己客户,而是银行之间要相互通讯,才能在整个网络里处理“钱从谁给到谁”。所以一个银行间的网络体系也有两部分,账户体系和通讯体系——这通讯体系其实就是 SWIFT。“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就是银行间的金融通讯体系。


要充分理解通讯体系的作用,应该反过来先问:这些银行间的“账户体系”是啥?把这个东西都搞清楚了,才知道“通讯体系”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其实“银行间的账户体系”更复杂、更有意思。因为银行间处理的钱有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俄罗斯卢布。在现代货币体系下,这些信用货币都是主权国家发行的,所以,国际银行间账户体系下的“账户”就不是按“银行”分的了,而是按“币种”分,也就是按“国家”分——美元会有一套美元的全球的账户体系,就是 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这个名字好怪异)。我们国家有 CIPS,就是人民币的全球账户体系。当然欧盟、日本都会有自己的,无论国家大小,因为主权货币是你发行的,你的货币在全球间的流转,就是你管。


这是现在货币体系的特点。所以,其实“账户体系”是 CHIPS、CIPS 等等;“通讯体系”是 SWIFT。在目前全球金融网络中,CHIPS 是 SWIFT 第一大用户;其次是 CIPS、欧盟体系等等——它们在全球间的通讯,也是通过 SWIFT 完成,而账户是国家各自管。


大家之所以觉得基于 SWIFT 的制裁很厉害、不可思议,确实因为以往基于 SWIFT 的制裁行为并不常见。按道理,如果要制裁的主体是人、公司、国家,或者政府,则应该在它们各自的“账户”层面完成制裁,才是一个合理简单的方式。所以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制裁都是发生在“账户”层面的。但这件事情复杂就复杂在:现在全球贸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太复杂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制裁俄罗斯某个石油公司,不允许它出口石油,管道里禁止石油流动(现实物理世界)最直接。但如果冻结掉石油公司的账户,实际上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为只要石油还能从俄罗斯运到某个国家,比如阿拉伯某个国家,只要我跟这个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钱能汇来汇去,阿拉伯国家把钱汇到俄罗斯的在阿拉伯国家银行里开的账户,或者是汇到阿拉伯石油进口公司在俄罗斯某个银行里开的账户,都可以完成这件动作——因为俄罗斯并没有制裁阿拉伯国家的账户。另外,其实账户的这种所有权和它标识的身份,相对而言可能没有那么严格,账户名义上是你的,但是这个钱谁能用,你也不知道。


所以,基于账户层面的制裁,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账户在数字世界当中的标识,和它在物理世界中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未必百分百一致。这就是我们经常聊到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映射关系”到底是怎么建立的,有时候,大量手段可以用来规避掉基于账户层面的制裁。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设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生,女孩父母反对,怎么办?“账户体系”的制裁,就好像父母跟女孩说,你得把他忘了,不许再想他了。但这件事你控制不了,因为爱情是在她脑子里,她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表现出“我已经把他忘了,不想他了,不再跟他谈恋爱了”的行为,可没有意义。


父母做的再狠一点,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禁止见面。但问题又来了,你不许见面,我们俩还可以打电话,聊微信。所以还得把手机没收、掐断通话、甚至装一个小木马,发现跟他聊天,消息就发不出去等等。


所以从这个例子你会发现,对概念层面——也就是“账户层”的禁止,能够被别人绕过的可能性有太多了;而在“通讯层”把你掐断,你就彻底失去联系了,资金就不可能再实现流转了,因为通讯都断了。所以在 SWIFT 层面掐断,比在账户层面去识别、冻结,其实更底层、更有力。


小跑(17:54):非常生动。我们看电影时也经常看到:最恐怖的、让你陷入最绝望境地的情况,其实是你人还活着,但是跟外界断了所有联系,没有手机,也没有人听见你的声音——就好像是森林里的“那棵树”,如果大家没听见你倒下了,那你就不存在。


王玮(18:20):为什么大家都很难下决心?说白了,明显不乐意用 SWIFT 去制裁。


我们先不提政治经济,只从金融科技角度来看:SWIFT 这套体系是基于“银行”、而不是基于“国家”的。首先,它的工作是银行间的通讯,本身就是一个以银行为单位的组织;所以它没有“国家”的概念,所以也不能一下子禁止“某个国家”进入到 SWIFT 体系。最多只能禁止这个国家的“所有银行”进入体系,逻辑才成立。


第二,SWIFT 的银行标识结构由几部分构成:第一是银行的唯一代码——中国工商银行也好、美林银行也好、加拿大皇家银行也好,都有个唯一标识。其次是地区码,标明在哪个地区开设的分支机构,比如美林银行在俄罗斯的分支机构,国别码其实是“俄罗斯”——原因依然是因为它是“通讯体系”,必须要知道这个消息要送到哪儿去,送到谁的网络终端上。


所以,这里就有个很有意思的事,要把俄罗斯踢出 SWIFT 的话,那么美林银行在俄罗斯的分行要踢出还是不踢?如果不踢,那就意味着消息还是可以发到俄罗斯这个地理位置,因为它的发送目的地是“美林银行”的终端上。


好了,如果你还能发出去,俄罗斯人又很聪明的话,就可以通过美林银行在俄罗斯的分支机构实现进出口——还是没有堵住。当然,美国政府可以禁止美林银行这么做,但如果是这样,直接由主权国家的国内法要求美林银行不这么做就完了,也不需要把它剔除在 SWIFT 之外。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把整个国家所有银行剔除 SWIFT 之外,其实技术上也不那么成立。你连国别码都不能全部踢出,还得去挑,美林银行开在俄罗斯的就不剔除等等,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最后其实还是从别的角度、而不是从 SWIFT 角度制裁。


从政治经济角度,如果剔除俄罗斯所有银行,马上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些银行跟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它们要在俄罗斯本地做人道救援、卫生合作或者抓逃犯,这些事情都要有金融往来——比如给当地人发工资,或者捐款。本来账户层面的制裁是不会影响到这些的,因为账户制裁,制裁的是俄罗斯的政客、高官、石油公司,不会制裁到红十字会、国际刑警组织。


在 SWIFT 中制裁,就是彻底断绝,全世界所有机构在俄罗斯境内的一切行为就都停掉了,好坏一锅端——这就是全世界很少会在 SWIFT 层面去制裁的原因。这是彻底把眼睛蒙上、嘴堵上、手捆上,所有一切都断绝掉, 副作用确实过大。很多人把 SWIFT 制裁称为金融核弹,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比喻是合理的,那就是无差别的、大规模的、寸草不生的杀伤。


所以,今天早晨的新闻就这么简单——我在 SWIFT 层面,把那些银行又给制裁了一遍。大概也就能做到这个程度,但确确实实也有了较大的副作用,因为那些银行开设的账户,除了有问题的之外,可能还有千千万万的俄罗斯平民老百姓。


绕来绕去,最终还是在账户层的制裁才能是精准有效的。通讯层的制裁难免副作用过大,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小跑(23:55):我觉得这应该是我听过最清晰的解释,王玮老师直接是把“金融核弹”这个概念正本清源了。别说是普通的民众了,就算是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人,可能都不会知道的这么清晰,或者逻辑上可能没有理解到位。


“SWIFT 金融制裁”——这两年我们好像听的不少了,但实际上 SWIFT 真正把某个国家全部“剔除”的情况其实是很少的。在 2004 年、2014 年、2021 年时有过很多次制裁的请求,比如缅甸、白俄罗斯、以色列等等都曾经被某些国家要求过剔除 SWIFT 系统,但都没有发生。只有在 2012 年和 2018 年把伊朗切断了两次。


所以它并不是一个“我看你不顺眼就用来敲打你”的武器,还真不能随便用。伊朗那一次的后果很严重,跟欧盟双边贸易直接下降了 9 成以上。


但就算是这样,伊朗被踢出去那四年,欧洲也找到了变通的方法付钱给的伊朗,所以它的石油贸易其实还是正常进行的。所以从“实现制裁效果”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并不用再加“SWIFT”这一层,该制裁的已经被盯上了。这一次俄罗斯也是一样的,可能需要改造一下路径。


王老师讲解过程中,我脑子里不停在重复三个字——“点对点”。其实整个金融制裁,如果是在账户层面,那真的是精准打击、“点对点”;如果这么一想,SWIFT 可能还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制裁方法。或者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说一个国家不想被金融核弹把自己整个国家都炸光,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年金融科技圈里讨论特别多的:用区块链把账户之间的通讯和记账改造一下,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容易被 SWIFT 牵制了?


王玮(26:51):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其实在前几年,金融行业有一波热潮,想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一些金融网络。被大家充分讨论,也形成了一定成果。大家觉得区块链确实具有一种特性,适合建立一种全球的、多方之间的、清算、结算及通讯的一套网络。我觉得从金融科技角度讲,这是区块链的一个用途。


但 SWIFT 本身其实就有很强的“区块链特性”。SWIFT 的“S”(Society)是什么?社区。连 Union 都不是,Union 会有组织结构,可能会有盟主,或者轮值主席这些概念。而 SWIFT 是全球之间金融机构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社群”,这跟区块链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也最大限度说明一件事:为什么很少有 SWIFT 制裁?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实体,是一个社群。虽然现实世界还有一个布鲁塞尔总部,可能在比利时还注册为一个法人,但它本质上是一个社群,很难被命令或者被法律要求一定要做什么事。全世界 1 万多家银行,属于比利时的才几家,别人都不同意的话,你就是通过比利时的法律把 SWIFT 的董事长抓起来,也不顶用。


SWIFT 的这个社群特点也决定了它很难有“雷厉风行”的行动。一个成员国的所有银行其实本质上才分两票,并没有一家独大就能够做决定。


CHIPS 是 SWIFT 的最大用户,可能贡献了最多的交易和手续费,但是美国也不能直接下令把谁赶出去。如果你要 SWIFT 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达成“共识”,要有一个很好的“共识机制”,它所体现的理念跟区块链其实非常像。


但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你的理念、组织形态跟区块链这么像,那被区块链替代其实大概率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那些年在设想的就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 SWIFT——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家银行有自己的一个地址,自己掌握私钥,公钥地址 publish 出去——这就相当于银行代码、国别码或者行号,每个银行生成一个代码,大家在以太坊上就直接转账了。


小跑(30:54):而且实现了通讯体系和账户体系的合二为一。


王玮(30:58):对,这就是重点。从传统金融科技角度,区块链其实就是这么一套东西,就是通讯体系和账户体系的合体——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


逻辑上是讲的通的,实践肯定很难,相当于从一套完整的、已经运行了近 50 年的共识机制,改为另一套——中间有太多需要协调的事情。


假设如果真的已经切换到区块链上,这时候如果要制裁某个银行,怎么做到?其实很简单,我们在转账的智能合约里给目的地、发起地标记为“无效”,别人既不能转给它,它也不能转给别人,就行了。所以,在通讯层制裁,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计算行为;如果真的用区块链来做,只要我们达成共识,那么制裁一个银行就是改一个标志位而已,成本接近于零。


回过头来看,现在 Crypto 领域里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 DAO(去中心自治组织)。SWIFT 其实就是一个 DAO,大家要通过投票来决定,要不要把银行踢出去,DAO 的具体投票机制无所谓,比如可以维持一个地址最多有两票、有些地址有一票、有些地址没票;也可以采用现在 crypto 比较常见的模式,比如基于它的原生代币,谁持有最多,谁的票数就最多。


我们刚才说的整个运行逻辑,如果搬到区块链上,其实真正是无缝切换、平滑迁移,因为 SWIFT 就是一个典型的“society”。


小跑(33:08):这两年稍微安静一点了,我记得前些年基于区块链的替代维解决方案真的特别多——有国家层面的,也有一些大科技公司筹建的。比如 IBM 的“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理念就是想把账户体系和信息体系合二为一;其他地区性、国家层面的、银行间都在组建一些系统。


欧盟当年为了规避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也建了一个“物物交易”结算系统,根本不涉及到货币,所以说实话也不需要什么信息系统。欧盟进口向欧盟的出口商支付欧元,然后伊朗的进口商支付本币给伊朗的出口商,中间只是货物——石油的转移,这就是一个物物交换。


其实俄罗斯从 2014 年就开始准备了,自己建了一个 SPFS 系统,基本上就是一个俄版的 SWIFT(当然现在全球使用者很少)。但是这些国家层面主导的,其实还是一个中心化的信息传输系统。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个类似于 DAO 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上的点对点的 SWIFT 体系,至今不能够实现?


如果这个逻辑上从技术操作、甚至理念上都完全没毛病,而且又是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但它却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实现,原因是什么呢?


王玮(35:11):其实就是治理机制。如果把 SWIFT 迁移到区块链上的话,你会发现它所有的形态其实都没变,只是改了一个技术。这种情况下,其实没人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你并没有带来什么改进,只是技术上可能更成熟、更先进,比如制裁变成设一个参数;但是这对大家并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帮助,毕竟它建立起来还是为了通讯,不是为了制裁。


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只是把区块链当成一个底层技术,去应用于一个现有场景——这种纯技术改进的价值对于参与方来讲,确实太小了。


所以,区块链恰恰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一定会诞生在那些本来大家没有什么协作能力的地方,区块链的特点就是使一盘散沙也能建立起 DAO 来。而已经在传统的 SWIFT 体系上协作的这么好的 DAO,迁移过去反而没有意义了,所以没有动力。


现在全球的各种 DAO 风起云涌,先不说最终谁能够存活下来,但区块链的这种“通讯和账户合二为一”的一套金融体系,是会成为这上层的 DAO 组织最基础的支撑。所以它一定会促进这些东西的发展。


小跑(36:54):我觉得这也挺符合现在的历史发展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是一个明显的去全球化、更区域化(regionalized)的过程,不仅表现在贸易、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也表现在这些技术的连接上。


其实从各种层面上,不管是国家主导还是科技公司主导,其实都是通过某种业务,比如信用证、贸易融资等等,建立一种联盟性质的支付体系,它不一定是像 SWIFT 高度覆盖所有银行间往来;而就是针对某项具体业务中、需要传递的某些信息。比如信用证、开证、议付等等中间信息。


这种区块链的组织越来越多,以前是一个集中的大中心,然后慢慢变成若干个“小中心”,可到了一定程度,还得有个带头大哥来面对这些“小中心”发起这个 DAO,把这些散点式、区域化的区块链组织,归集在 DAO 的下面。


这么想,还得有一个“带头大哥”?是不是?


王玮(38:10):我觉得还好。SWIFT 这种模式,不就是 DAO 的一个非常好的实践?一开始大家约定好谁有多少票,既不能一家独大,也不是一人一票的绝对平均。设计出了一套这么好的理念,我觉得未来不管是 crypto 领域里建立 DAO,还是区域性的非金融组织建立 DAO,大家反而应该向 SWIFT 来学习。


SWIFT 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轻易不会制裁谁,死说活说一年半载,才说服所有人达成共识——这不就我们理想中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自组织的理想形态么?


小跑(39:04):对是的。其实我刚才想表达的是:SWIFT 之所以成气候,能成为一个全球银行的信息传输体系,其实也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成立的时候,全球化贸易正是趋势。CHIPS 承载的美元贸易是 SWIFT 的大头。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普遍推广开来,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一个银行之间贸易的小小问题——咱俩说话说不清楚,不如用一个密码或者代码来解决,这就解决了很多现实的问题。而且当时也没有“货比三家”,在这种大趋势下,大家都用 SWIFT,我也只能用。解决了问题又加上全球化背景,所以迅速在各国铺开。


可是在当下,我觉得不太可能出现“一个”DAO,我甚至觉得就算全球所有银行都认同这个理念,大家一起商量投多少票,背后依然难以避免国家利益的考量——不可能那么容易就形成一个新 DAO。而且现在的历史趋势也并不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所以我觉得“一个”DAO 估计够呛,可能得若干个“小 DAO”先建立起来。


王玮(40:37):两个看法:第一,其实 SWIFT 刚建立的时候,肯定也是很小的一个组织。在那个时候,其实全球范围内也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组织,互相竞争。SWIFt 因为是个比较中立的组织,一开始把这种投票的结构都设计好了,就会导致形态上是没有人能一家独大的,也许恰好是因为这个设计,大家都会更加放心去加入它。


这就回到了我们上一期的主题:设计一个耗散结构,它的初始结构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按贡献的手续费分配票数,那肯定是美国一家独大,因为 CHIPS 份额最大;所以它一开始设计初始结构,就更合理,在结构设计上领先别人,它就胜出了,然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


这也能够成为反击阴谋论的一个证明——总有人说美国或者犹太人搞了一个什么组织,控制全球金融命脉等等。但看一看 SWIFT 的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合理、自然的存在,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家独大,并没谁能够在背后阴谋控制。


刚才说的可能有点乐观了,我悲观一点,现在去全球化的趋势开始了,大家有各自的 DAO;俄罗斯一看 SWIFT 能制裁我,那我跟伊朗欧另外弄个石油的。有些国家说美元对我不利,就再组织一个账户体系及其通讯系统,拉一帮小兄弟再建一个 DAO。于是出现多个 DAO,SWIFT 中的那个“I”,可能就从“interbank”(银行间)变成了“interDAO”(自组织间),这也是可以的。


区块链就是一套账户体系和通讯体系合二为一的模型,它带来一个问题:账户体系和通讯体系既然不能分离,也就组不成“层次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现在基于 SWIFT 一个“通讯体系”之上可以有好几套“账户体系”,比如 CHIPS 等等的结构。如果每个人基于链形成一个 DAO,用这条链去做账户和通讯体系的合一,就势必跨链通讯,就要成为一个新的模式。


所以前些年,很多人也就是因为看到了区块链这种独特的“封闭性”,就喊了很多“跨链”的需求,说未来一定是世界是“多链”的,所以“跨链”很重要。


但我个人的评价是:如果反过来再看 SWIFT,我们会发现——链与链之间不光有“通讯”的需要,还有竞争的客观现实,一个链做得好,安全性高性能又好,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形成网络效应。其实未来的世界到底是“跨链”还是“一链独大”,或者说会不会形成一堆“小 DAO”?结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出现一家独大,大家最后又都回到 SWIFT 了——因为世界和平了。


小跑(45:19):如果真的可以实现世界和平,我宁可大家还是继续用 SWIFT。


如果说世界是处在一个完全公平竞争的情境下,谁的链强,大家就转移到上面,就像现在公链领域的格局一样。如果在一个完全透明竞争、摩擦力小的一个耗散结构中,可能有磨合的过程,但最后胜者可能还是某一条链,因为你是最好的。


这是在完全公平、不考虑其他的摩擦力的情况。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国家的因素,我觉得阻止一个“大 DAO”形成的最大的摩擦力,可能就来自国家,国家之间的政治。以至于就算你的链不好,只能用它。


觉得在可见的未来,我还是觉得若干“小 DAO”可能是更可行的方法。而且这种“小 DAO”必须自下而上,可能就是在一个经常往来贸易中的若干家银行,自己来发起,真的是为了自己的业务便捷来成立的“小 DAO”——国家因素越少越好,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卫星 DAO”的结构。


王玮(46:45):对。其实大家出于各种目的,会建立自己的局部联盟。如果那样的话,大家在“inter-DAO”网络里通讯就可以了,可能最后也只能这样。


其实这一点跟区块链的发展脉络也是一样的。现在会有这么多公链,说白了是因为大家各自有想实现的目标,比如希望游戏能在我链上跑得更好、希望速度会更快——就不愿意加入别人的链,而去做自己的。然后这些链上都有自己的原生矿业、生态——其实跟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形态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上链”的特点就是这样,建一条新的链或者组一个新 DAO 的时候,就是搞了一个“账户体系跟通讯体系合二为一”的结构,不是 SWIFT 现有的、支持不同主权国家的账户体系的结构。可能比较大的主权国家,出于自己的目的,围绕自己主权货币体系,再构建一个下层的通讯体系——这样账户跟通讯层又合二为一了,我们“小 DAO”说了算。确实是分久必和、合久必分。


小跑(48:10):我们既然提到了公链,就肯定要问到 crypto 的问题。刚才我们理想中的情况——一个完全建立在区块链上的、信息和账户“合二为一”的一个顺畅的通信体系,现在不是已经有了吗?比如直接用比特币来做交易,或者稳定币比如 USDT/USDC 等等来完成各种贸易支付?


这样是不是就跟 SWIFT 完全没有关系了?


王玮(49:29):我觉得分为两个小问题:一个是用数字货币来做一些日常的贸易,是否本身就能实现规避金融制裁的作用?另一个是,数字货币跟 SWIFT 之间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联系?比如它们本身也有很密切的联系,可能用数字货币也躲不过所谓的“制裁”。


第一个问题:其实如果你能用数字货币直接来做贸易,确实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们把美元或欧元完全排除在外,比如用 USDT 跟对手做贸易,你转给他 USDT,对手就把物资转给你,确实实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的话,我觉得是没问题的。毕竟区块链原本就是一个“点对点”的支付系统,只要买卖双方都承认数字货币的转账,贸易就能达成。而且,正是因为这件事只在链上发生,不经过任何其他清算、结算以及 SWIFT 这样的通讯网络,它就确确实实可以彻底规避掉任何基于中间代理的监管或制裁。


当然,可能会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区块链上对于“地址”也是可以实施制裁的。设置某个地址不允许收钱、或钱转出来,不就等于对它实施了资产冻结吗?这里介绍一个细节:在 USDT 这种美元稳定币的智能合约里,确实内置了制裁的功能——这个地址是黑名单,类似于被制裁或被监管,也就是说当某个地址被制裁时,你既不能转入也不能转出。


后续的合法稳定币,比如像 USDC 这样的智能合约,也都沿用了这个惯例。因为 USDC 是美国监管机构批准的稳定币,更要符合美国监管当局的要求,所以内置了这个功能。只不过这个功能到底怎么用,其实也没人知道。


这就涉及到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映射关系。因为第一,你能怎么证明这个“地址”是属于一个要被你制裁的人?很难。第二,制裁最多只能冻结这一笔钱,换个地址反可以接着干,从现实角度,在数字货币的链上实施制裁的作用确实是比较小的,完全取决于“现实世界”跟“虚拟世界”之间的映射——这种关系比较复杂。


上面是第一个角度:单纯考虑数字货币的情况。


第二个角度:数字货币是一套独立体系,肯定不会跟 SWIFT 发生关系,但是不排除很多交易对手方如果不接受数字货币,仍然只接受美元的话,你就要找一个机构把数字货币换成美元。比如 USDC 就要找到支持它换美元的单位,或者是找到 circle 这个原始发行方去做承兑。


这就又回到现实世界当中了。这种数字货币反向换美元的过程,就一定要求你做 KYC,这个账户初始是谁的?这个地址的美元代表了现实世界当中的谁?然后给它换出去(当然,虽然有 KYC,也是比较容易绕过的,比如当初注册这个地址的时候,通过一个没在制裁名单里的单位做 KYC 就行了)。总之,不管怎么说,一旦走到这一步,再往后 SWIFT 也好、账户层也好,制裁肯定又生效了。


这可能意味着一件事:如果想在数字货币领域制裁某个实体,势必要在数字货币的链上跟踪它历史的全部转账,从第一笔开始,把整个转账链路都跟踪出来,才有可能去制裁到想要制裁的目标——单纯在换美元的端点上做 KYC 是没有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不是直接用数字货币买卖货物,也仍然有一定能力来躲避监管的原因——因为监管目前还很难延伸到网络上,去追踪你的全部转账交易。不过,因为链上的所有转账交易都是公开的,监管机构如果想去做,迟早也能做到。


就像有些黑客攻击 crypto 项目、偷了钱以后,要通过层层转账,最后转到现实世界当中的美元;现在区块链领域的安全团队、或者审计机构,都有能力去追踪——从发生攻击那个点,到后续的一切转账流程。现有执法和监管机构,可能在链上没有那么强的能力,需要求助链上安全机构去帮忙做。


小跑(55:38):我觉得这些都是将来的趋势,包括央行数字货币也可能具备这些功能。


我们最后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口”: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搭桥”问题。


—  End  —


 |      | 王玮

编辑 | 




B

/FM/FM/APP/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文理两开花播客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