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 Web3 渗透测试概念与实践
CertiK
2023-03-28 10:18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渗透测试是以攻击性评估 Web3 应用程序以及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安全性的过程。


撰文:Certik


Web3.0 引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属于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App) 和基于区块链的系统。


随着 Web3.0 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其承载的价值增长,我们迫切需要保障 Web3.0 开发和实施的安全。


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价值自 Web3.0 平台和协议中流失。这也成为了该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有时候,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这就是进行Web3.0 渗透测试的意义所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 Web3.0 渗透测试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以及如何利用它来保护我们的 Web3.0 钱包、交易所或 DApp。


Web3.0 渗透测试是以攻击性评估Web3.0 应用程序以及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安全性的过程。


Web3.0 渗透测试的目标是识别 Web2.0 和 Web3.0 的漏洞风险和易受攻击之处,这些风险往往会被恶意行为者和黑客利用。


虽然 Web2.0 基础设施测试被列为 Web3.0 渗透测试方案的一部分,但区块链技术和相关应用程序运行环境带来了 Web 2.0 所没有的安全挑战,Web3.0 渗透测试通过对 Web3.0 技术的了解,将安全保障过程进行了更多优化——仅靠传统的 Web2.0 渗透测试不足以达到充分的安全保障水平。


显而易见,Web3.0 引入了诸多带动科技发展的技术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挑战。



其中 Web3.0 特定安全注意事项包括:


智能合约漏洞: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上运行的自动执行计算机程序,是许多 Web3.0 DApp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也容易受到编码错误、逻辑缺陷和设计缺陷的影响。


去中心化漏洞:Web3.0 应用程序的去中心化性质意味着没有中央机构来执行安全协议或措施。这会导致难以防御 51% 攻击、Sybil 攻击以及确保网络安全。


钱包漏洞:Web3.0 应用程序通常依赖数字钱包来存储和管理数字资产。如果没有妥善保护这些钱包,它们就会非常容易遭到黑客攻击或网络钓鱼攻击。


互操作性漏洞:Web3.0 应用程序经常需要与其他应用程序或系统进行交互,这可能会引入无法预料的漏洞风险。如果智能合约没有正确验证来自外部依赖项的传入数据,它就可能容易遭受注入攻击。


Web3.0 渗透测试是怎样进行的?


渗透测试,也称为 pen testing 或白帽黑客,特指通过扮演「黑客」角色,尝试利用漏洞攻击找出系统或网络中的安全漏洞。


渗透测试过程中的第一步是收集有关被测试的应用程序、系统或网络的信息——可能包括有关钱包或 DApp 运行的技术栈类型、构成协议的智能合约、现有的底层共识机制以及其他相关细节的信息。


接下来,渗透测试专家将尝试各种攻击载体,以查找应用程序、系统或网络中的漏洞或易受攻击环节。


此步骤涉及特定的自定义 Web3.0 测试以及标准的 Web2.0 测试套件,如 OWASP Top10、API 测试 (APIAST) 或 OWASP MAS(移动应用程序安全)。在这一步中,也将使用各种工具来支持测试的执行,例如 BurpSuite。一旦发现漏洞,渗透测试专家将尝试利用这些漏洞来访问系统或网络。


大多数漏洞测试工具都会发现一些漏洞问题,但不同的工具发现严重问题的有效性是不同的。这种有效性被称为误报率。将真正的漏洞与误报区分开来的人工操作过程被称为漏洞验证


最后,渗透测试专家会记录已发现且经过验证的漏洞,并提供有关如何修复这些漏洞的建议。


总的来说,渗透测试的目标是在安全漏洞被恶意行为者利用之前识别并解决它们。系统和应用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这意味着需要在所有 Web3.0 项目中建立持续的评估。通过定期进行渗透测试并解决发现的漏洞,可以帮助确保项目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为什么说 Web3.0 渗透测试很重要?


Web3.0 技术带来了不同于 Web2.0 的特有安全挑战,而这些安全挑战可能无法被传统网络安全方法来充分解决。


例如,Web3.0 应用程序的去中心化性质意味着没有中央机构来执行安全策略或协议。此外,基于区块链的系统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质也意味着无论是什么安全漏洞,都可能会产生更为长远和深层次的影响


全面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攻击性和防御性的安全。


防御性安全措施对于防范已知威胁和漏洞非常重要。而攻击性安全措施则是识别未知漏洞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项目的事件响应计划往往并非全面,也许还存在未被识别的领域,攻击性安全测试可以为团队事件响应计划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通过模拟漏洞来识别可能缺乏的领域,确保在发生真正的安全事件时可做出更为有效的响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Wiki
CertiK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