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而又去中心化,Liquid Collective 瞄准了流动性质押市场的星辰大海。
撰文:Peng SUN,Foresight News
在很多人看来,流动性质押赛道已经极为饱和,各种新项目层出不穷,但从 Dune 数据来看,当前 ETH 供应量的质押率仅为 20.51%。这种「饱和」更多是一种「内卷」,实际情况是难以形成更大规模地采用。在 LSDFi 被建构为下一轮牛市的底层基础资产的叙事中,当前的 ETH 质押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Liquid Collective 为此而生,这是一个多链流动性质押协议,旨在为机构提供非托管的去中心化流动性质押方案。初看该协议面向机构,但认真去思考,Liquid Collective 瞄准了交易所等机构背后更广泛的用户,并试图通过合规而又去中心化的方式构建流动性质押行业标准。目前,该协议仅支持以太坊,并已开放 ETH 提款,未来将推出多链功能。此前不久,其开发商 Alluvial 完成由分布式资本、IOSG 等参与的 1200 万美元 A 轮融资。今天,Foresight News 带领大家一探究竟,看看 Liquid Collective 在做些什么。
Liquid Collective 是一个去中心化流动性质押协议,其核心组件是智能合约,用户可将任意数量的 ETH 存入智能合约中,没有 32 枚 ETH 限制,当智能合约余额达到 32 枚 ETH 时,该合约中的 ETH 将以循环的方式质押给节点运营商。节点运营商包括 Coinbase Cloud 与 Figment 等,它们在 Liquid Collective 上运行验证节点基础设施,并获得网络奖励,Liquid Collective 本身不运行验证节点。
对于流动性质押,笔者刚开始关注的还是收益派息模型。当前 LSD 的收益派息机制以 Rebase 与 Reward-bearing 为主,手动认领(Claim)基本已被淘汰。Lido 的 stETH 使用 rebase 机制,无需手动认领与复利,而是将 LSD 与质押资产始终保持 1:1 的锚定关系。另一种则是 Rocket Pool 等采用的 Reward-bearing 机制,这种机制基于 Compound 的 cToken 合约,在 LSD 与质押资产之间引入「兑换率」,质押生息与网络惩罚导致 ETH 余额的变化均通过「兑换率」表现出来。
Liquid Collective 协议的收益派息方式并不稀奇,它也采用 cToken 模型。
通常,当用户向 Liquid Collective 协议存入 ETH 时,会收到 LsETH。但 LsETH 的总量不会跟随协议层质押奖励与网络惩罚的数量变化而变化,而是由 LsETH 与 ETH 之间的「兑换率」实现平衡。譬如,当我们通过 Liquid Collective 质押了 100 枚 ETH,按 1:1 比例拿到 100 枚 LsETH,而一个月后质押奖励为 20 枚 ETH 时,假设中间没有产生网络惩罚费用,那么协议层的 ETH 总额就是 120 枚。此时,若想将 100 枚 LsETH 兑换成 120 枚 ETH,就需要乘以 1.2 的「兑换率」。同理,此时按照 1.2 的兑换率,只有质押 120 枚 ETH,才能获得 100 枚 LsETH。在这里,兑换率的计算方式是质押 ETH 的总余额除以 LsETH 的总供应量。预言机每隔 24 小时就会将数据从共识层报告给执行层,并向 Liquid Collective 的核心合约报告质押代币的余额、应计质押奖励以及应扣除的惩罚费用,以计算新的兑换率。
使用基于 ERC20 的 cToken 合约的好处在于,用户质押收益、复利等全自动进行,无需手动操作,最大化地减少 Gas 消耗。同时,由于兑换率实时变化,LsETH 实际上与其他代币没有区别,用户可将 LsETH 用于交易、抵押借贷,甚至可以通过 EigenLayer 将其再质押到以太坊上。
话说回来,Liquid Collective 为什么要做一个机构级的流动性质押平台?在 Liquid Collective 网站与文档中,其经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合规」、「安全」,要求用户与节点运营商完成 KYC/AML(反洗钱)认证。
其根源在于,除了原生质押外,中心化交易所、质押及服务提供商等提供的质押服务往往门槛较低,是否存在黑钱无法辨别;机构也可能存在黑盒,用户不知道资金流向,更有可能是吸储生息。加密资产是否被质押到网络中,没人知道,更不必说网络安全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打击交易所的质押服务就出于此因:
凡此种种,可见机构质押服务所面临的监管压力,而「合规」的质押服务应运而生:
在一定程度上,Liquid Collective 所做的事情是对监管审查的一种应对,避免制裁筛查。但与此同时,Liquid Collective 可能真有一颗「赤子之心」,它要在确保合规的基础上实现非托管、去中心化,增加以太坊网络的安全。前文曾说用户存入 ETH 是进入 Liquid Collective 的核心智能合约中,等到聚集 32 枚 ETH 后才分配给节点运营商进行质押,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链上可见的,用户从存入 ETH 到持有 LsETH 再到赎回 ETH 全过程始终都掌握着资产的所有权。既简化了质押过程,也不用担心中介商作恶。
对于机构而言,与以往的以太坊质押不同,Liquid Collective 释放了质押资产的流动性,LsETH 既可用于交换、也可与 DeFi 集成。换言之,交易所完全不用担心用户质押 ETH 后牺牲流动性与其他收入机会。
在 Liquid Collective 的叙事中,要对标的是联盟管理的 USDC 而非单一交易所管理的 GUSD,二者的市值差了 71 倍。
对 Liquid Collective 而言,一个去中心化而又合规的流动性质押方案不是终点,最终的目标是基于这套方案为行业制定一个流动性质押标准。在 Liquid Collective 看来,目前市场上的多种流动性质押产品容易导致碎片化,不同的协议都在争夺 DeFi 的资源,不同标准的 LST 代币都会限制流动性,并且缺乏合规性与可组合性。
因此,Liquid Collective 通过聚集 DeFi 生态的主要参与者来建立行业联盟进行去中心化管理。这个联盟包括 The Liquid Foundation、Alluvial、Coinbase、Figment、Kiln、Acala、Rome Blockchain Labs、Kraken、Staked、Bitcoin Suisse 与其他 Web3 组织,涉及集成商、跨链构建者、节点运营商等。
看起来,Liquid Collective 占尽了安全、合规、效率与去中心化诉求的所有优势。在质押方式上,它采用智能合约实现链上透明;在 LST 模型上,它彻底代币化,完全释放了资本效率;在节点运营商上,它鼓励采用多云(cloud)、多区域与多客户端基础设施;在安全上,除了 KYC 与 AML,它还采用 NEXUS MUTUAL Coverage 为 Slashing 事件保险。
或许我们会担心完全代币化的 LsETH 的高倍杠杆,但似乎实行 KYC 的 Liquid Collective 也不用担心清算时坏账无法收回。如前文所言,目前流通中 ETH 质押率仅为 20.51%,而 Lido 占了其中的 31.77%。而面向企业的 Liquid Collective 还有广阔的空间去发展,有着独特用户优势的交易所就是最大的增长点与建立「标准」的起点。下一轮牛市注定会有更大体量的资金,也必将承载更大体量的杠杆机制。当 LSD 取代 ETH 成为新的底层资产,Liquid Collective 就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