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至今,已經有 27 個協議正式宣告停止營運,不了了之的 soft rug 和幾乎歸零的項目更是不可勝數。
漫長熊市中用戶紛紛離去,收益來源減少,融資也變得更加困難。許多號稱正向飛輪的 Defi 協議到頭來都成了死亡螺旋。
這時,分析項目的商業模式與盈利狀況就顯得更加重要。
今天就來為大家圖解常見的 Defi 收益模式,告訴你如何計算協議「淨利」,並盤點頭部 Defi 協議的營運狀況。
以下列舉 6 大 Defi 類別中的龍頭項目來解釋
圖中的數字代表每 $100 協議收益中,有多少比例屬於協議,同時有多少支出。並非實際金額數目。
Uniswap
手續費收入全部支付給 LP,協議本身無收入
SushiSwap
與 Uniswap 的最大差異在於協議本身有收入
收入:交易手續費
每產生 $100 交易手續費,Sushiswap 淨收入為 $20
Aave
收入:抽取部分借款利息
每產生 $100 借款利息,Aave 淨收入為 $5
Lido
收入:ETH 2.0 質押獎勵 支出:支付節點營運方的費用
每產生 $100 質押獎勵,Lido 淨收入為 $5
Convex
收入:Curve 質押獎勵加上賄賂獎勵 支出:屬於 cvxCRV 持有者的賄賂獎勵
每產生 $100 質押獎勵,Convex 淨收入為 $7
Stargate
收入:手續費
每產生 $100 跨鏈手續費,Stargate 淨收入為 $90
GMX
收入:交易手續費
每產生 $100 交易手續費,GMX 淨收入為 $30
看懂 Defi 的收益之後,接下來就來看看協議支出。
計算一個協議的淨利可以評斷出以下三點:
評估該協議的商業模式是否可延續。
可以量化協議所賺取的「真實收入」與通過流動性挖礦釋放的價值之間的差異。
將淨利與協議 TVL 比較,可以了解該協議是否能夠有效益地運用資金。
因為 Defi 協議不是公司,多數項目不會公開實際營運的財務狀況,無法得知協議支出,因此只能根據可取得的數據估算。
市場上最常見的算法是將發放的代幣獎勵視為協議支出,公式如下:
淨利 = 收入(協議費用)- 供給方收入 - 釋放代幣獎勵
註:供給方收入就是分給 LP 的費用分潤
那麼如果以這個公式計算,各大協議目前的收益狀況如何?
註:LidoFinance、MakerDAO、Aave 的支出是公開的營運成本數據,其餘皆以代幣獎勵發放計算
然而這個計算方式的盲點在於,「代幣獎勵」嚴格來說其實不算支出。
項目發幣其實就像憑空印鈔票,而且獎勵份額最初發幣的時候就規劃為用戶所有。頂多算是團隊透過代幣獎勵吸引用戶的「機會成本」,沒有自己賺走的部分。
而且,如果協議沒有發放代幣獎勵,這個算法就無法成立。
在評斷協議的運作狀況時,單就淨利進行判斷可能會失真。這時就需要其他資訊的輔助。
而金庫的資產變化是個很好的評斷標準。
DefiLlama 的 Treasury 頁面可以看到每個協議的儲備狀況
假如金庫儲備下降,可以看看近期是否有治理提案動用大量資金,或是平台幣下跌導致資產價值驟減
各大 Defi 協議在過去一個月中的儲備變化如何呢?
影響儲備資產變化的因素除了本身支出, ETH 幣價也是重要的一點。Defi 協議的儲備資產中有很高比例是自家平台幣,而以太坊 Defi 平台幣的走勢受到 ETH 幣價影響。
此外,儲備變化也可以拿來跟收益狀況相比較。
若協議收益為正,儲備資產卻在下降,就需要特別留意營運狀況。
可能只是因為代幣獎勵發放的少導致收益為正,費用收入其實不多。也可能是費用收入高,但近期金庫中的代幣持續下跌,因此儲備反而下降。
熊市當中,用戶減少、資金流出加密市場,協議的最大難題並非如何打造創新功能,而是如何度過漫長的加密寒冬。
雖然協議盈虧與代幣並沒有直接相關,獲利也不會直接分給代幣持有者。協議能否持續運作還是對幣價還是有著蠻大的影響。
熊市想要投資協議代幣,盈虧狀況將會是個很重要的評斷標準。
原文連結:https://twitter.com/jzinvest_xyz/status/1710872806307873128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