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对宗教互动仪式的超越性,论 AGI 时代的人类精神世界
2023-11-22 17:04
VION WILLIAMS
2023-11-22 17:04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当宗教成为科技力量的手段,符号联结主义如何将人类「囚禁」在向量空间之中。


整理:VION WILLIAMS

本篇文章源自科技、文化、符号、叙事等相关研究的整理汇编。



昨晚在苍山篝火下,和远道而来的 Agents 领域的同行朋友们,互相深入交流了对于 Agents 领域的未来看法,基于科技人文的大历史视角上,畅谈了 AGI 对于人类文明命运的发展,事实上,我发现了对于 AGI 有着深刻理解的朋友们,对于人类与 AI 在竞争关系的未来,普遍是悲观的,而如果人类借助 AI 实现了碳硅生命的结合,那么赛博资本主义的隐喻又将逐步浮现。


借此也提到了关于未来宗教的一些随聊,在科技足够发达,以及人类与 AI 形成共生关系世界,我们是否还需要宗教?


回想起去年研究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符号以及叙事理论相关的内容,有一篇关于该命题的整理存稿,原标题叫《论元宇宙对宗教互动仪式的超越性》,其内容其实分散在我去年发表的多篇文章中。


而随着今年 AGI 叙事崛起,Web3 领域关于 Autonomous World(自治)世界的叙事概念涌现,事实上这些技术路线无不在提醒着我们,人类未来命运正在面临我们前所未知的调整,我们将踏入一个什么样的未知世界,不可而知。


近期中文科技领域的有两篇文章,事实上我们已经越发感知到,人类的科技力量会在近几年逼近一个临界状态,可能会出现关键性技术突破到来整个社会运转规律的重构,并由此关乎人类的整体命运。


《Nomos:从元宇宙到自治世界的进化密码》

《Sam 和 llya 的深层矛盾:有效加速主义 VS 超级「爱」对齐》


事实上,我特别能理解 OpenAI 的路线之争背后的信念之争,一方面我要推进 Agents42 从 Agents 生态的角度上,从产学研上全面推动 agents 领域的大规模落地应用,从技术的角度上是尽一切可能淘汰掉人类的重复劳动的工作,而事实大量人口所赖以生存的正是重复性的劳动。


另一方面,我从 Magic Science(叙事研究实践小组)的角度上,提出「文化的根 ,文明的源」,从人文的视角上,我认为 AI 应该作为一股力量如何更好地融入人类的生活之中,正如超级爱的对其,当 AGI 作为类人类智能与类人类人格的智识涌现,AI 能够从人类的生命、生活与生存上,以「情本体」的哲学理念与人类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关系,人有人的位置,人有人的价值,而不是被无情淘汰。


这是两支不同的发展路线,这两股巨大张力的对立性与矛盾性,随时都有可能撕裂然后极速跌向其中一方,我时时刻刻都必须小心谨慎的走过这独木桥。


但事实上,在硅谷加速主义与技术资本主义的催化下,整个科技不可避免,都在滑向天平的其中一段,即尽可能淘汰人类,而 UBI 是用于安置结构性冗余人口的一种社会政策,UBI 并没有从 AI 赋能个体的底层逻辑,充分尊重人类的主观意志,以及从社会秩序的构造上,基于人类作为人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我个人的对于 AGI 与人类的未来命运,目前是处于极端悲观的状态,尽管在上个世纪将人工智能流派分为联结主义、符号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但你看随着近几年各项技术路线的融合,正如 Loot 与 Mud 生态的发展使得自治世界这一叙事概念越发明显,而当 Loot 作为一种映射叙事世界的符号联结 AIGC 等生成模型时,其通过物理终端设备的交互,又从具体交互动作上,形成对人类的世界的真实干涉。


人工智能三大流派已过时,当下的我们,迎来的是一个科技与叙事大融通的世界,宗教作为一种叙事世界对真实世界的投射,也将会成为未来科技时代的主要社会议题。


由此,从元宇宙出发,本文将向你描述,人类未来的精神世界,如何从抽象共识变成清晰的共识,以此形成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干涉。此处深呼一口气,只希望这些理论能够掌握在「超级爱对齐」的科技从业者手里,否则技术特权阶级在不使用黑客帝国电影的那种培育仓方式,也能通过符号联结主义,将人类「囚禁」在向量空间之中。


正文


产灵的隐喻



「一个土地守护神,古语叫做产灵。这个名字有着深远的含义。连接丝线可以叫做产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叫做产灵,时间的流动也可以叫做产灵。全部都是神的力量啊。我们编织的结绳也是神的作品,体现了时间的流动,将丝线汇聚在一起编织成型,扭曲,缠绕,有时又还原,断裂,再次连接,那就是产灵,那就是时间。」——电影《你的名字》


元宇宙是一个整合一切想象与共识的产灵,它把不同的界限编织为有意义的实体,使得人类的一切情感羁绊得以寄存,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是未来的。从文化意义的角度上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带来符文仪式在沉浸式体验中得以完全体现的巨大冲击感。


因为在群体连接共识的脑海中,原本飘忽不定的想象图景,第一次得到清晰具象的实体化释放,而人类与抽象实体的交互动作,又将加强群体规模的共识图景。这意味着,人类会让根源于遥远历史文化的脉络深层之处,遥远的巫史传统重回现代世界的文明体系。


某个大型宗教借助元宇宙实现对信徒的精神统治,宗教信徒可以选择通过元宇宙实现临终关怀的灵魂安抚,因为在现实世界里解构主义盛行,瓦解了宗教信仰的生死轮回观,科学的解构造成信徒对生命归途的精神危机。


宗教的神圣仪式得以通过元宇宙实现,宗教的神圣仪式成为可以随时再现的过程,神圣仪式的视觉呈现得以通过交互的体感获得身心意义的反馈。


信仰的符号与仪式


行为可以是一种符号,物体也可以是一种符号,以及人类的语言也是一种符号,而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是图腾。并不是什么符号都可以成为文化系统的符号,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才可以作为文化系统的符号,而这个象征的意义是作为群体共同认知的一种知识,既可以是表征的,也可以是隐喻的。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而这种意义之网就是文化符号构建的意义之网,因为意义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而符号的用途也是为了表达意义。


人类赋予具象或者抽象的事物以某种符号形式体现,借助符号作为交流的媒体而建立「意义」的符号网络。


文化的可持续性在于「意义建构的可持续性」,即文化符号系统的持续性建构,符号作为语言媒介的二重性特征,使得符号系统得以具备在社会的互动结构中得以持续。


一切象形文字或者图腾都是符号的表征,例如河流图腾与「川」字,都是以现实事物抽象成为符号,而事物与符号的表征具有直观的相似度。


原始社会对大自然的神灵敬畏,以图腾的方式完成了关系意义的构建。其次,符号的表征背后也具备符号的隐喻,例如某个依赖大河而生存的部落,河流养育着农耕部落,那么「母亲河」就成为了河流图腾的隐喻,河流与女性的两个符号的融合,成为了代表「母亲河」专属的文化隐喻。


母亲河养育农耕部落的人群,农耕部落与母亲河的日常活动,融入到了部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母亲河成为部落「大家族」不可或缺的一个抽象角色。


母亲河作为一个抽象的角色,一个抽象名义上庇护部落的角色,母亲河与部落逐步建立共同的情感,也将逐步承载部落人群的寄托情感与祈祷祝福的角色。


例如新生儿诞生的喜悦,老年人逝去的悲伤。新生婴儿要在太阳升起的一刻内,在母亲河里沐浴一瓢水,祝福新生儿得到母亲河的祝福,祈祷新生儿能够健康长大;部落逝去的人要放置在木舟上并堆满材火点燃,然后从河流的上游推进河里,游经过部落在河边的聚集地时,部落人民点燃火把送别逝去之人,流向河流的远方...


这就是符号叙事的四个特点:符号的表征,符号的隐喻,符号的情感,符号的仪式。随着部落文化的发展,母亲河的符号图腾也将进一步的拓展,从河流的表征符号,到母亲河的抽象符号,实现了事物完成人格化的符号隐喻,那些部落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回响,使得母亲河这一符号实现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态,而随着符号的仪式动作,也将逐步扩展为一套行为指导的符号动作。


例如燃烧的木舟,点燃的火把,河流远方的孤舟等符号构成了母亲河与葬礼的符号仪式,而黎明的阳光,一瓢河水,怀中婴儿等符号形象,则构成了母亲河与新生洗礼的符号仪式。


如果我们从一幅横向画卷上,表达农耕部落与河流的文化演化过程,那么从画卷的从左往右,依次看到初始的河流图腾一步步发展到母亲河的符号仪式叙事,我们从一张画卷上就看到了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历史学上将其定义为历史的共时性,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符号账本,也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共时性。


正是文化历史的共时性,形成了我们当前对于文化的整体感知。


符号的互动仪式形成社会制度


关于文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我们可以考古到远古部落时期,祭祀仪式作为一种原始信仰的统治,而随着封建王朝的出现,祭祀仪式逐渐转互为一种约束行为的「礼」的道德治理手段。


文化秩序是社会管理的最高准则,一切法律的制定都要依据社会道德的公约,合理性的前提条件是正当性原则的构建,缺乏集体正当性的合理性,往往源自于正统性的合理性阐释,而非作为秩序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意义。


从阐释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一套符号系统,而这套符号系统具备二重性的特征,是一个「反映现实的模型」,又是一个「构建现实的模型」,文化既能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反映现实,但同时也是一个指导我们现实活动的方法。


例如,红绿灯作为辅助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工具,红色符号与绿色符号构成的通行与禁行的两种象征意义,红色与绿色是从颜色心理学上进行了借鉴,利用了人类对红色与绿色这两种颜色的天然偏好与厌恶,其次红绿灯的引导图形是从现实行动中对行为活动的抽象表达,而红绿灯所在交通要道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又进一步形成对我们实际行为动作的约束与督促。


当我们跳出红绿灯的发生情境,闯红灯的行为进一步触犯社会的安全法规将会受到具体的惩罚,触犯了社会道德的约束则会受到社会群体的谴责。最后,当红绿灯作为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学系统之时,不仅仅强化了集体的共识与行为,红绿灯作为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又将实现一种文化符号的迁移与融通,例如我们会在非城市交通的场景中,看到红绿灯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并应用在其他领域,发挥相似的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符号,即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沟通媒介,文化通过符号媒介出现,但其本身存在于集体的「语言共同体」当中,频繁的交流动作,相当于持续地丰富「共有知识库」,以及优化沟通表达的「阐释框架」的表达效率,进而将原本抽象而模糊的情境表达,逐步提炼成为具体的符号动作。


文化通过结构的二重性,在持续互动并形成结构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与真实客观实现的持续交互与经验映射。


群体共有的文化是整体共识的体现,共有知识是共识的全部因素,阐释框架是共识的表达形式,阐释框架即为叙事的方式。


叙事理论与互动仪式理论


叙事理论


叙述学研究的是叙事的形式与功能,而我们叙事所用的语言符号,又是基于叙事语法这套「离散组合系统」,通过抽样,组合和排列等方式,创造出结构特性与构成元素完全不同的句子或短语。句子和短语的使用逻辑又构成了我们叙事故事的语法。


离散组织系统是指有限的元素可以生成数量无穷、特性无限的组合方式,而在整个宇宙当中,生命和心智这两个开放式的复杂结构,都是基于离散组合系统的涌现而生。这就是叙事语法作为离散组合系统,得以构建开放式的、充满无限想象故事的叙事能力的核心逻辑。


叙事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这里我们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举例。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意指装配、构成。它在电影艺术中指「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从而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修改、加工,并且创造出独特的电影后时间与空间,或者通过象征、隐喻、和电影节奏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出电影艺术」。


正如杰拉德·普林斯在《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一书的结语中说道:


「叙述学赋予我们一种既深入支配符号学与意指实践系统,也支配我们对它们的阐释的原则之洞察力。研究所有的可能性叙事且仅仅是可能性叙事,解释它们的形式与功能,考察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建构它们,意释它们、扩展它们,或基于情节、叙述者、受述者和人物之类范畴组织他们,也就是研究这些根本方法中的一种(而且是独属于人类的一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获得意义。一言蔽之,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为人类」


符号与叙事在生活场景的得以实现情感的涌现,符号化的场景成为集体的共同记忆,由此特定场景与符号的联系形成了新的符号隐喻。例如,破碎的杯子与爱情的符号,那么破碎的杯子可以抽象成为符号的表征,形成一个新的破碎杯子符号,而这个符号又可以被应用在表达心碎的生活场景中。如果一个符号缺乏集体的共同记忆,那这个符号就不具备集体可感知的符号意义,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播的价值。


例如品牌作为一种消费商品构成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品牌作为符号的物化媒介时,品牌所构造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一种符号化的仪式动作。符号的说明与一系列交互动作的指引,构成了符号的仪式动作。这些符号化的仪式动作既可以是个人对物体的动作,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更加可以是人对抽象事物的交互动作。符号的仪式化动作产生,代表着文化再生产结构的基本呈现。


因为符号的仪式化动作是文化符号指引我们重构现实社会的特殊动作,作为一种精神显化的活动方式,让动作背后的文化符号内核成为现实世界中的一部分。在互动结构中的符号叙事,就是符号仪式的形式与功能体现。


文化是如何凝聚社会上人群,松散的人群是如何被「结合」成为社会,结合的上文所叙,是基于社会仪式所形成的文化制度。


互动仪式理论


「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 / 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活动。」


「互动仪式最富激情的瞬间不仅是群体的高峰,也是个人生活的高峰。对这些事件我们刻骨铭心,它们赋予了我们个人生命的意义,有时使我们执迷地想去重复它们:或参加某次大的集体事件,譬如一次大的政治示威游行;或作为观众参加某一激动人心的流行的娱乐或体育活动;或一次个人际遇,从一个性体验,到关系非常友好的交换,到蒙受凌辱;喝酒狂欢、沉迷吸毒或一次赌博获胜的社会氛围;一场痛苦的争执或一场暴力。在这些时刻,具有高度的专注意识和高度的共享情感时,这些个人体验也可具体化为个人符号,而且在用符号重新展现一个人的或大或小的生活领域的拓展中保持活跃状态。这些是重要的塑造个体的成长性体验」


互动仪式(IR)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2. 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3. 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当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关注其共同的行动、更知道彼此的所做所感,也更了解彼此的意识时,他们就会更强烈地体验到其共享的情感,如同这种情感已经开始主导他们的意识一样。欢呼的人群变得更加狂热,正像宗教仪式的参与者变得更加恭敬与庄重,或者在葬礼上变得更加悲伤一样,都比开始之前的气氛要浓厚。小规模的会话也是如此;随着互动变得越来越引人入胜,参与者就被谈话的节奏与气氛吸引住了。



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结果。当组成要素有效地综合,并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参与者会有以下体验:


1. 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

2. 个体的情感能量[EE]: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

3. 代表群体的符号: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形象化图标、文字、姿势),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这些是涂尔干说的「神圣物」。充满集体团结感的人格外尊重符号,并会捍卫符号以免其受到局外人的轻视,甚至内部成员的背弃。

4. 道德感: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符号,防止受到违背者的侵害。与此相伴随的是由于违背了群体团结及其符号标志所带来的道德罪恶或不得体的感觉。


* 引用自《互动仪式链》——兰德尔·柯林斯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事情就是认清自己,我们无法将自己作为一个客观的主体而论证自我是谁?人的自我认知塑造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指向所决定的。在文化的符号化环境之中,是符号作为自我塑造的指向,文化环境与文化符号构成了自我的形象特征,而在品牌文化的符号环境中,符号化对品牌共创者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


符号赋予了一个角色的身份属性,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例如可成长的游戏角色的设计,身份认同并不仅仅是一种共同的符号标签,而是内在人格与文化环境所共同构建的情感记忆,文化的情感记忆又是集体情感的共识,身份认同的内在人格是集体情感共识的投射,这是真正建立身份认同的核心所在。


而 PFP NFT 对于所谓的身份认同仅仅是停留在共同持有 PFP 作为身份认同的标记,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功夫,缺乏集体的文化内核与社会族群的深度关系。


基于符号叙事理论的互动仪式,是集体情感账本与个体人格的互相指向。情感账本是集体的情感共识与共同记忆,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显化,即符号化的人物标签,而个体的人格又是构成集体人格的一份子,因为源自个人的情感符号有可能成为集体的情感共鸣。


所以,真正的身份认同,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集体的情感账本,一个是个体的人格符号化,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构建,由此实现了个体的人格与集体的意志的共识建立。


过去集体的共识存在于集体的想象叙事之中,而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集体的共识成为直观呈现的符号集群,成为可感知的交互协议,抽象虚拟成为具象实体的数据。


互动仪式实现了集体共识对现实的超越性,打开了集体共识的信仰之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互动仪式构建了一个超越物理世界的真实世界。如何进一步理解所谓的超越物理性的真实世界,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入,可能世界理论。


叙事学的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 这个概念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于十七世纪提出,用来支持其神学观点,二十世纪时被模态逻辑学引用被发展,近来才被引入叙事学。由于网络叙事学的发展,可能世界与虚拟世界这两个概念也经常联系在一起,例如基于网络叙事学的观点,我们时常认为元宇宙时一种虚拟世界。然而,可能世界理论是将世界设想为潜在现实与既存现实的混合复合体,这种混合性是一种介质融合的混合,而非结构形式上的混合。


从柏拉图到伯特兰·罗素,都曾对世界的真实进行过哲学分析,世界本可以不同,可能世界是根植于真实性的哲学研究,虚构是伴随概念,而非对可能世界的定义。因为可能世界所言指的,是我们的真实世界。哲学家都一致认同「非现实可能性可以构成一个可以形成一致的话语的完美一致性的体系」通俗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叙事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形成逻辑闭环的命题。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可能世界理论提供了一个以哲学为基础的命题框架,可能世界将叙事文本视为拥有自己的规律,同时又与语境相关的体系。例如在经典的侦探小说中,一个被谋杀的人物是不可能复活的,这一「不可能」的定义与人类现实世界中的「不可能」是高度一致的,而这正是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建立通达关系的契机。


瑞丽 - 劳尔·瑞安认为,三元模态经常被用来呈现可能世界的真实。可能世界的理论将现实视为一个由三个不同层次 / 维度世界所组成的宇宙。其中心是现实世界,既存事态,可能世界像卫星一样环绕这一中心,而卫星的外围则是不可能世界。卫星与外围的区别在于与中心的可通达关系,可能世界可以通往现存世界,因为它们可以在某一时刻成为真实的。


模态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派,该学派研究必然、可能及其相关概念的逻辑性质,模态逻辑的研究核心,就是从逻辑推论的方式上,研究所有逻辑上可能的世界,例如一个陈述命题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为真,则是一个必然的真理。但如果该陈述命题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不一定为真,则是一个可能的真理。


为了研究叙事世界中的不同种类的模态,多勒泽尔在《异宇宙:虚构与可能世界》中提出了一个四维体系,通过四个模态类型来描述虚构世界所在维度的特征,这四个模态分别是真势模态,义务模态,价值论模态,认识模态。


  • 真势模态:指在自然或逻辑规律中一切必然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事物,必然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组成真势模态的关键标准;
  • 义务模态:在虚构世界中,有些事情被禁止,有些被强制,也有些是被允许的,禁止、强制和允许是义务模态中的三个基本构件;
  • 价值论模态:用于描述虚构世界的道德评判,即好的,坏的,无所谓的这三种可能性,作用于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即主体人物认为好的,在环境角度中可能是坏的;
  • 认识模态:由三种可能性构成,知识,无知和信仰。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是探索、欺骗和失望等叙事模式的中心。虚构世界中的信仰一般指人物的预设。


这四个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叙事发展和故事情节。经典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常引用虚构世界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加以描述,然而对于没有发生的事件对于叙事结构又是非常重要的,叙事文本与可能世界的互动,就将各种模态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中,即基于虚构叙事的可能世界的诞生。这里所谓的没有发生的事件并定义为「非事件」,从小说的角度上来看,非事件的可能世界就是我们脑补的原著的空白情节,或者非原著情节)


基于叙事文本所描述的虚构世界中,可能世界是读者用以解释文本叙事中值得讨论因素的语境,例如我们对于一个未知结局的小说讨论,又或者如《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无限分叉世界的讨论。每个读者都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世界,这个世界由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所决定,也是导致读者创造的可能世界与虚构故事中主人公的可能世界出现较大的偏离。


在可能世界的建构中,聚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种类型的聚焦隐含着某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能性。玛丽 - 劳尔·瑞安提出了「再定中心」的概念,通常情况下,现实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世界,「我」不能移到现实世界之外,因此「我」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可能性。


如果一个读者被文本所说服甚至沉迷其中,那么就是放弃自己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将自己放在了叙事世界的中心,叙事世界也因此从不可能变为真实。


文本聚焦是导致读者视点变化的因素之一。(互动仪式就是改变视点的核心所在),由于这种基于叙事文本的再定中心将叙事世界作为真实性的关系并不一定是长期且持久的,可能存在连续多次的「再定中心」,意味着聚焦的变化导致可能世界的变化,也就是真实性的边界总是在模糊中被反复聚焦,这一情况也被称之为「假定的聚焦」,这一概念的引用,也是为了凸显作为读者在虚构故事的可能世界中,往往也是存在有反复游离的状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叙事文本通过虚构故事完成了对可能世界的构建,又通过对可能世界的操纵基于通达关系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控制,叙事文本对真实世界施展了一种「言出法随」的咒术。


一种超文本的叙事脚本


Loot 范式的解析:再生产结构的二重性


Loot 是一种基于文本结构的 NFT,其特点是纯文字通过字段的符号定义,通过社区的想象力得以实现自下而上的演化与发展,而基于可组合协议的 NFT,即多个 NFT 可以组合成为一个 NFT,在这里定义为 NFTs。


基于 Loot 范式的 NFTs 意味着 Loot 文本结构中的标签可以是组合性,而不是再是随机性的,进一步则意味着文本结构与标签的可扩展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功能结构建立一套链上的语义以及符号系统。


在原本的 Loot 范式中,Loot 是随机生成的固定的「文本就结构与字符内容」,而社区的创作者们从故事表达上,可以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构建了 Lootverse(loot 元宇宙),当 Loot 与程序化艺术生成结合时,Loot 本质就是一个链上交互指令的脚本,通过符号系统实现了对想象世界的构建。


这一过程,实际上形成了,客观经验世界与主观意向世界,通过交互媒介实现,具体与抽象的互相建设,这一过程实际上可称为建构的二重性,即 loot 的生产结构二重性。


Loot 范式的重构:语义符号的离散随机系统


符号系统是一种离散随机系统,而 Loot 范式的符号系统却是停滞的,因此会导致底层涌现的动力不足。


loot 范式是一个封闭的,且有限的符号系统,其原因在于无法新增新的根符号与根字段,而在原来的设计理念中,也缺乏外部性的条件实现对根符号与根字段的添加。


虽然可以通过版本迭代的方式,实现对符号字段的新增,但符号系统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随机系统,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外部生产条件来实现其根结构的可发展性。


而基于去中心化治理协议的子业务,基于 Loot 范式的 NFTs 生产结构为打开 Loot 范式原本的桎梏提供了可能,由此我们得以彻底激活 Loot 范式的真正潜力。Loot 规范的标签类型可扩展,字段符号的可扩展,层级叠加的扩展,总而言之,基于开放式 Loot 范式的可组合 NFTs 协议系统,使得我们得以实现链上原生的语义符号的离散随机系统,我们将真正获得涌现的力量。


Loot 范式的 NFTs 作为文化符号系统的体现,让文本字段的符号结构与经验世界的文化结构建立了联系。这就意味着,文化符号的叙事结构通过文本字段在智能合约上以一种具有执行指令的符号特征的协议,让文化共识在原生世界中发生了可靠的执行动作。


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电影艺术的叙事表现手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的应用,通过对叙事语法的构建出一个具有剧情节奏的故事。而 Loot 的字段定义所呈现的文本结构,构成了故事叙事的语法基础,这就是 Loot 为何能够成为构建 Metavere 的关键原因之一,但这还不足解释 Loot 实现故事原生性的特征。


Loot 作为符号的活动指向


Loot 作为范式的意义在于通过符号系统,将人类社会的符号进行数字原生的标志作用,通过构建文本叙事的结构,实现我们对符号意义的臣服与执行。文化符号的作为经验世界与想象的叠加态,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共识作用于数字原生世界的执行共识。


文化符号有时作为指令工具驱使行为活动打破次元的限制,例如通俗例子的「一键三连」是对「点赞,收藏,转发」的动作执行。


在过去我们对于 DAO 的认知在于,代码执行无法约束人为背后的文化观念,而导致对于经济利益的自治不足以实现一个社会组织的正常功能——即文化价值观对治理的共识约束与执行。


某种程度上来说,Loot 的文本结构试图作为叙事公式而实现自下而上的故事演化,但 Loot 的字段所定义的文本符号,本身作为符号系统的体现,是对经验世界的解构与数字世界的重构的过程。


所以,从符号哲学的角度上来说,Loot 是具有「双重结构」的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解构,叙事结构是对数字原生世界的重构,Loot 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拱桥。当然从简单抽象上比喻是一座拱桥,真实存在应该是无穷的拱桥,连接物理世界的复杂随机系统与 Loot 语法的离散组合系统的耦合。


互动仪式事实上是符号系统的再生产仪式,从中形成了新的集体共识,以符号集群的形式体现,符号集群拥有某种形态意义的呈现,例如宗教神圣时刻的画面构成。


Loot 范式的 NFTs 作为文化符号系统的体现,让文本字段的符号结构与经验世界的文化结构建立了联系。这就意味着,文化符号的叙事结构通过文本字段在智能合约上以一种具有执行指令的符号特征的协议,让文化共识在原生世界中发生了可靠的执行动作。Loot 范式的叙事文本作为故事脚本,自动构建了基于链上网络的不可篡改的虚构世界,同时也建立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桥梁。


Loot 范式的 NFTs 作为超文本叙事完成了元宇宙的元叙事,使得我们可以借助叙事方式无限重构虚拟世界本身。


AGI 如何赋予人类创造可能世界的能力


自然语言的输出与可能世界的诞生


自然语言输入可以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数字艺术图像。随着算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 AIGC 生成工具的完善,可以预见的事实,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基于 AIGC 而自动生成从小说创造到游戏创作。当我们在这里引入叙事理论时,意味着我们基于自然语言的输出,能够通过 AIGC 创造出无限个可能世界。


AIGC 的提示词与 Loot 范式的叙事文本


得益于 Stable Diffusion 开源,使得通过 Prompts 提示词的方式快速生成艺术图片,而提示词作为一种文本符号,本质上可以作为 Loot 范式的叙事文本,当我们完成 Prompts 文本转化为 Loot 范式文本时,叙事符号与算法模型(诠释框架)并得到了进入链上原生的,真实世界的通道。


基于互动仪式的通用叙事交互界面


当我们把互动仪式理论引入到 AIGC 的通用交互界面时,意味着仪式的交互形式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基于文本叙事符号的通用界面,这使得互动仪式的行使将变得足够简单且随着可以调起。基于多模态具身智能体的 agents ,也使得互动仪式中所构建的可能世界直接形成对现实世界的干涉。


行为意识与自然交互的超然体验


当自然语言作为我们行为意识的表现动作时,当交互仪式成为记录我们交互动作的行为意识时,理论上我们的行为意义可以作为一种自然交互的叙事语言,直接创造出虚构世界的无限活动,这种基于行为意识的身体力行与自然的世界交互,形成了一种超然体验。


意识的投射创造无限的可能世界


正在上文提供,每个人都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可能世界,在 AGI 时代,意识通过行为即可以创造出无限个无能世界,我们对于人类即将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其实我们一无所知。



关于人类的未来命运,未完待续...后续将在 AI+X World Tour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VION WILLIAM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