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街往事
2023-10-04 09:55
Empower Labs
2023-10-04 09:5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昨晚又看了一遍《中国合伙人》,中间看到成东青被拒签,护照上被盖了个大大的章,上面赫然写着“Rejected”,就感觉细节不对。翻出旧护照,果然,拒签章上写的是“Received”,算是为申请者保留了最后的一点体面。伴着影片中的老歌,猛然发现距我被拒签的那个夏天已过去了整整 20 年。

2003 年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非典肆虐全国,却又奇迹般的在几个月内被扑灭。那一年,我大四,连毕业答辩都没做,在封校中稀里糊涂就毕了业。也是那一年,我想去美国念书,被拒签了,一连四次。

拒签章,四个

想去美国读书曾经很难。考托福难,考 GRE 更难,最难的是没有钱。那时北京房子均价不过三四千一平,在美国一年的开销能在北京买套小三居。这谁上的起?不过灯塔国的大学普遍阔绰,舍得砸钱来吸引全世界的学生,很多学校设置了各种奖学金和财务资助项目。免学费是基本操作,再配个助研助教之类的活,发的钱用于生活支出后大概率还能攒下点。那时候没几个家庭能负担起一年三四十万的留学费用,想出国,拿全奖去美国几乎是唯一的道路。

想让学校倒贴钱哪那么容易,托福 GRE 成绩只能用来握个手,证明过去了不至于听不懂课。能不能成还要看其他的东西,专业成绩好不好,有没有牛人愿意给写推荐信,个人陈述是是否成功进行了巧妙的自夸,以证明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人,不给奖学金就是瞎了眼。而当这一关关终于被打通,签证就是挡在踏入美国前的最后一关,一个血条是隐藏的终极大 Boss。

不同于“你努力就能考好”的 pattern,在签证官那里不存在“你努力就会给你签证”这一说。那时大部分人签证都是会挂的,以至于新东方的徐小平出了一本叫《美国签证哲学》的书来指导大家如何获得美国签证,都上升到哲学层面了。徐老师当年肯定是帮助到了一些同学,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个体的努力能改变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每年依然有无数同学的梦想在签证官“邪恶”的微笑中被撕成千万段,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无力感。

那个年代的新东方就是神,想去美国念书,多多少少都要报一些新东方的课。而不管报什么课,都会随教材发一本叫《新东方精神》的内刊。说好听点叫内刊,说不好听点也可以说是非法出版物。上完那点课能提高多少 GRE 分数不好说,反正我最后 GRE 考的也不怎么好,但如果没有那本书里满到溢出的鸡血,没有老俞 ( 俞敏洪 ) 在各种场合反复念叨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大部分人可能还真的坚持不来。

后面新东方给这本书搞了书号,变成了正式出版物,不过在豆瓣上评分不高。20 年后的人们很难想象去美国对当时的学子有多大的吸引力,要克服多少困难,自然也不能理解当年有多少人是被这本书激励的热泪盈眶最终坚持着走完每一关。

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俞老师同桌吃饭,那是会议安排的商务宴,大家吃的很矜持。可我还是猛灌了一大杯,致敬老俞和那个特别的年代。

签证处所在的秀水东街路口永远站着很多人,等着他们的孩子、爱人、朋友。场面像极了高考,但远比高考紧张,因为签证大厅里进行着的是一场场当场给出结果的审判。而在里面,几百个申请者被分成一队一队,拿着不同的颜色的牌子等待签证官的召唤。

大家观察到不同签证官的通过率是有显著差异的,所以当年我们在签证交流论坛会不太礼貌的给签证官们起上一些外号,比如 DTT,XTT,美男,每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有哪些偏好,爱问什么问题,这些情况被研究美国签证的同学们搞的明明白白。

面签当天被分到哪个签证官则是不一定的,取决于预约的时间、进场顺序、交材料快还是慢。如果说最后遇到哪个签证官是个随机数,那么这些因素就都是随机数的种子。即使最后拿到了牌子分好了组,悬念依然没有揭晓。一排窗口,每个窗口前站着一队,依次面签。而等候区的队伍则有可能去到任何一个窗口,就看哪个窗口先空出来。

有时大家认为通过率较高的签证官前面只剩一人,等候区的队伍面露喜色,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谁知这位签证官聊的比较慢,而另一窗口的签证官快刀斩乱麻把面前几个人纷纷拒掉,一招手,大家也只能面如死灰挪步过去,然后果然全军覆没。那个年代一队人全部拒签很正常,运气好的一队能过三四个就是谢天谢地。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个个人生轨迹就在签证大厅不断分叉。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是“随机”在驱动命运齿轮的转动。

早上第一波 7 点多进去,早的不到 9 点就会出来,陆陆续续持续到 12 点半左右上午的才能全签完。每一位走出签证处的人都会迎接着上百个人的注视。不用说话,也不用认识,过了还是没过每个人都知道。通过的人眉飞色舞,早早向亲友招手,亲友则心情复杂,即高兴,又有着即将离别的忧伤。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出去了就不回来了。

被拒的人则一言不发,阴着脸快步走出。总会有些不擅长控制情绪的姑娘,见到亲友的那刻崩溃放声大哭。秀水东街的那个路口在那些年里见过了这世间的无数悲欢离合。

03 年 7 月,我第一次被拒签。那肯定是不甘心的,凭什么签证官一转念,我过去几年的努力和坚持就都成了空。赶快又预约了第二次,再次被拒签,这意味着当年的秋季入学没戏了。

那时候每个被拒签的人都会收到“小白条”,内容短短几行,大意是“根据美国移民法 214(b) 之规定,您被认为有移民倾向,因此不予发放签证。“ 但我这次收到的是"大白条",那是措辞更加严肃的一纸说明,美国领事馆以一种较为强烈姿态表达出了对申请者的不欢迎,它一度被认为是美签申请者的终审判决。并不是多次被拒就一定会拿到大白条,我在多次被拒签的这波人里也属于垫底的了。

二十年了,我还留着这张纸

跟学校沟通改到春季入学,11 月再去,依然拒签,又改到次年秋季入学。5 月去签了第四次,再次被拒。再预约,已经排到了 7 月底,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奖学金学校只保留一年,此时距离次年开学只剩 20 天,一扇大门只剩了最后一点缝。

这次自然是过了。

最后一次的签证官是“美男”,我就记得聊了没几句,美男噼里啪啦又打了一会儿电脑,扔出来一张小纸条,“have a nice day”。啥?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那时我已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了半年班了,工作满意收入尚可,内心已对通过签证不抱希望,反复约面签只是因为还能约。签到不能再签为止,这样下牌桌没有遗憾,我心里是这么想的。

事情变的很快,没过几年大家发现美国签证好像没那么难了,拒签的比例在非常明显的下降,又过了些年,拒签从大多数变成了少数,又从少数又变成了极少数。最近听说因为中美关系的原因通过率略有反复,但总的来说去美国这事已经变成了平常事,身边的很多人都办了十年美签,没事就去转一圈。

《美国签证哲学》出版于 1998 年 1 月,老俞为这本书写了序言。

“愿这本书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早日成为那“过去了的亲切怀念”!因为,当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世界对于中国的开放程度必将日益提高,中国学生不必担心签证被拒的日子终会来临。


新的时代,终究是来了。

​​

​​

​​

​​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Empower Lab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