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能又需要诞生一部《曾国藩家书》了,过年随想
闪电
2024-02-16 06:0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n 年前,我读《曾国藩家书》 ,我很纳闷, 这写的啥鸡毛蒜皮的事情啊,我为啥要去读一个100年前人的写的他家弟弟怎么啦,他家媳妇应该做多少鞋之类的玩意?

当时,我真的不知道为啥《曾》一书为什么被国人捧的如此之高,各种讲儒家、讲国学、讲传统……的老师都要提到《曾国藩家书》。

其实更早,读《论语》,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为什么这些巨普通无比的道理,我们需要通过那么难的文言文来学习。

学习很重要、人要谦虚、礼仪很重要、反思自省……之类的,这不是用一些大白话就讲的明白的道理吗?为啥我要去背诵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

可《论语》是我们这个文明最高级的文化书籍了。

这种困惑,十几年来,我一直搞不明白。今年(2024年)过年,我可能想明白了。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按两代人的时间窗口来观察整个国民群体的生活方式。

所谓“一代人”我们这样定义,就是指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历史背景大致相同的一个群体。

就像70后,80后,90后,这些有明显的处在不同代人的痕迹。

现在我们整个国民,不同“代人”关于“家族”的文化理念冲突其实是非常严重的。

就像,催婚催生、小学生安排给长辈洗脚的作业、躺平啃老、过年红包磕头随礼……

中国人民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好像正在面临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由家庭变成个人原子化,的转变过程当中。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整个社会越来越呈现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组织形态,而不是像之前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老一代人还是特别注重家庭和家族,年轻一代则越来越没有家族的意识了。

这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新老两代人的文化冲突。

老一代人觉得年代一代人过的是礼崩乐坏的生活,年轻一代觉得老一代是老顽固。

每逢过年过节,我妈妈就一定会教育我不懂规矩……哎哟,我的亲妈哦,我哪知道这一年到头只见一面的老头老太太应该叫奶奶还是叫姑啊,我天天点美团的人怎么会知道一桌上几个菜啊……


都在说,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人民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往后富裕起来后可能要过的生活。要知道现在欧美的非婚生子的比例已经过了50%了,这在儒家思想文化下的,这当然是礼崩乐坏啊。

对,我感觉我们正在处于又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家庭向原子化的个人转变的时代,由人人重视家族向人人更重视个人权利转变的时代。

这和2000年孔子天天说的周朝封建制度的崩溃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可能很像,也和曾国藩所处的那个清末被西方冲击的大变革的时代很像。

或许,《论语》和《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对我们民族那么重要,就是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的时期,探索当时代民族共同体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的共识,或者说是书里写出了大多数人适应那个时代挑战的解决方案,以形成全新的共同体的道德基础和社会秩序。

孔子可能觉得当时社会不遵守周礼了,天下都乱了,大家应该怎么把日子过下去啊,这个社会秩序怎么恢复啊,从而形成了《论语》。

曾国藩在晚清动荡,特别是西方文化和武力冲击下,他写出了一套对家人的教诲、告诉大家怎么继续搞个人修养、保护家族、承担国家责任感之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案。

而正是在他们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里,进一步找到了类似于民族特色、根、灵魂这些概念的东西,让这个共同体更有凝聚力挺过了时代大挑战。


每次过年回家,我都能感受到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冲突有点严重了,而且可以预见,接下来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最严重的冲突可能就是对家族和家庭这两个概念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之间的展开的。

我觉得社会基本单元由家庭转向个人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可能要不了多少年,原本各种亲戚都会越来越远,三代血缘关系可能都是陌生人了。

这个时候,可能需要诞生新一代的《xxx 家书》或《xxx 论语》了,以让亲戚不要那么快变成陌生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闪电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