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Key Exchange 首席执行官翁晓奇:合规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香港和新加坡未来仍然是全球加密资产中心
DeThings
2024-09-20 18:47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Web3 的潜力将会逐渐释放。」


撰文:吴天一

实习记者:Riley


9 月 18 日至 19 日,TOKEN2049 峰会在新加坡如期举行。作为全球瞩目的加密行业盛会,曾经承办过该峰会的香港和新加坡再次被推上了天平的两端。两地在政策友好度、科技人才吸引力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劣,成为业内持续关注的焦点。香港与新加坡究竟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讨论声此起彼伏。


9 月 19 日,HashKey Exchange 首席执行官翁晓奇在 TOKEN2049 大会上接受了 DeThings 的专访。作为总部位于香港的加密货币持牌交易所,翁晓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香港与新加坡两地的监管差异使其在 Web3 产业发展中各具特色。香港更注重交易所的监管,新加坡则则更多关注贸易、支付和基金等领域,这种差异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对于从业者,翁晓奇指出,「香港与新加坡在科技人才上的基础不同。」香港比新加坡具有更多的优势,尤其在吸引大陆的人才方面。相比之下,新加坡的 Web3 人才大部分是从世界各地吸引过来的。


此外,翁晓奇还表示,「只要降息开始,未来一年内市场情绪将逐步转向利好,」他表示,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调整,尤其是在美元降息的背景下,加密资产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特别是比特币凭借其恒定的供应量和长期投资价值,已成为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布局的重点。


以下为采访实录,有删改。


「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都仍然会是全球加密资产的中心」


DeThings:新加坡的 Web3 从业者怎么看待新加坡的 Web3 监管?未来全球监管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翁晓奇:新加坡在全球范围内较早支持加密产业。早在 2017 年,新加坡就明确了代币发行在本地是合法的。由于政策清晰且具保护性,吸引了许多从业者前来新加坡开展业务。新加坡与日本在同一时期(前后不久)采取了类似行动,从而确立了其在全球 Web3 领域的重要地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新加坡在监管立场和政策上有所不同。日本采用的是严格、明确的监管框架,而新加坡则相对宽松。新加坡的这种宽松监管态度与其全球贸易枢纽的角色及其长期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取向密切相关。因此,新加坡在允许合法代币发行方面显得更为开放。当时,许多项目方若计划发行代币,都会选择在新加坡注册公司或离岸公司,并依照新加坡法律进行代币的发行。


在新加坡设立代币基金会和治理结构的原因,最早正是因为这一宽松的监管环境。由于其他地区的监管框架不明确或对加密货币采取反对态度,许多从业者因此迁往新加坡,这让新加坡在 Web3 领域迅速崭露头角,并成为全球 Web3 的重要中心。


然而,受 FTX 事件的影响,过去两年新加坡的监管态度变得更为保守。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的监管趋势也在向更加合规化方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香港,以及阿联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接下来,欧洲也可能会走向合规化,全球市场逐渐从无序走向规范化。美国的政策走向备受关注,尤其如果特朗普重新上台,可能会加速推动相关法律的制定。因此,全球各地的监管正在逐步进入一个合规的时代。


长期以来,行业内对合规进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不过,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美国对几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力度加大,并对早期不注重合规的交易所采取了严厉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让行业内外都意识到,监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自 2018 年国际反洗钱组织开始倡导全球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以来,目的是防止洗钱、恐怖组织和跨国犯罪对加密货币的滥用。


尽管这一倡议早在 2018 年就开始了,但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一问题,直到美国加强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全球监管态势才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行动,从法国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再到其他许多国家,大大小小的国家都开始对加密货币进行监管。


许多国家不仅在法律层面加强监管,还开始从刑事责任角度追究相关违法行为。2023 年是整个行业的合规之年,全球范围内的加密货币行业开始逐步向合规化靠拢。过去,行业曾经在灰色地带运营,但如今,合规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要求。以往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经历过灰色地带,银行业也是如此。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票号或钱庄就是从无正规法规下的民间秩序发展起来的。


以山西票号为例,当时做生意的人将全国各地赚取的钱汇回山西不便,于是在各地设立了票号,形成了一套民间金融体系。票号后来发展为大规模的连锁企业,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升昌,其创始人雷履泰凭借个人信誉为票号担保,这与今天加密货币交易所创始人的个人担保模式类似。然而,任何企业都会面临周期性挑战,包括企业自身的周期、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最终票号也未能持续下去。随后,国家意识到该行业的需求,开始发放牌照,进行规范管理,行业才得以健康发展。这段历史与今天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路径非常相似。


从 2023 年起,全球监管逐步收紧,合规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如今,全球各大交易所即使在不合规市场也开始收缩业务,或者关闭存在风险的业务市场。例如,许多大交易所在土耳其、尼日利亚、法国等地的业务已经关闭,同时在持牌市场积极布局。


DeThings: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合规」吗?比如,一个平台方同时参与平台内的交易并从中获利,这算不合规吗?


翁晓奇:从合规角度来看,比如香港的监管要求,平台方只能作为交易中介,不得参与交易活动。FTX 事件中,平台挪用了用户资产,平台资产与用户资产未能有效分离,这就属于不合规行为。事件发生后,持牌交易所如香港的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会定期检查,确保平台资产和客户资产分离,并确保监管机制能有效阻止平台接触用户资金。这些关键教训逐步被吸收到监管框架中,形成了更严格的制度和规则。


目前全球监管的大趋势是非监管市场逐渐缩小,而持牌市场的份额逐步扩大。如果将美国的 ETF 也视为一种持牌交易所的形式,那么可以预见,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全球持牌交易所的市场份额可能超过 50%。


过去,各国的监管主要针对非法证券市场,而现在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也大多源于对非法证券的打击。美国在整顿行业时,最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你发行的资产是不是证券?」如果是证券且未注册,那么它就是非法的。


展望未来,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都仍然会是全球加密资产的中心,并将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管新加坡在 FTX 事件中受到了一些打击,但其仍然意识到加密产业对国家的重要性。Web3 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消费和贸易方面,新加坡的酒店价格和消费激增,都证明了该产业对新加坡的重要性。


DeThings:从您的观察来看,您认为新加坡的监管是否仍然视加密行业为一个重要产业?新加坡与香港的监管态度如何比较?


翁晓奇:我们实际上在香港和新加坡都有深度布局,也都持有相关的牌照。新加坡的政策最初更为激进和公开,而香港虽然态度积极,但起初并没有明确表态,直到 2022 年香港才开始明确发布相关政策。而 2022 年恰逢新加坡受 FTX 事件影响,政策有所收缩,香港因此在监管上迈出了更多步伐,给人一种香港更加积极的印象。


然而,随着 2023 年和 2024 年香港部分政策的落地,一些全球从业者开始觉得香港的监管过于严格。香港的优势在于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具有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在吸引资本方面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但正因如此,其监管过程也显得过于谨慎,与新加坡相比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不过,近期香港也意识到加密产业的重要性,开始加快开放步伐。例如,香港过去只允许散户交易比特币和以太坊,但最近增加了两个新的币种,并计划开放更多币种交易。此外,香港还推出了港元稳定币的监管沙盒,并推动央行数字货币(CDBC)的相关监管。这些措施表明香港在 Web3 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


香港还迅速推出了首个以太坊 ETF,与美国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这也标志着香港在 Web3 和金融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新加坡相比,新加坡在经历过一次挫折后,将会更加谨慎,但也在寻求开放与监管之间的平衡。未来五年,全球合规趋势愈加明显,灵活的监管环境将为各地区带来优势,香港和新加坡都具备灵活性,因此前景值得期待。


DeThings:目前香港与新加坡的业务是否各有侧重?两地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翁晓奇:香港与新加坡在业务上的竞争非常明显,许多从业者正在考虑是继续留在新加坡还是转移到香港。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短期内尤为突出。我认为香港目前的侧重点是交易所监管,因为香港已经有成熟的交易所业务体系,如反交所等全球知名平台。而新加坡在证券交易方面没有这么庞大的产业,可能会更加注重贸易、支付、基金和 OTC 交易等领域。因此,两地在业务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香港的监管第一阶段主要针对交易所,包括现有的场内交易和 OTC 交易。香港的监管体系正在酝酿由证监会与海关共同承担部分监管职责,这是与新加坡的一个重要差异。


DeThings:那么作为一个从业者,我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地点?如果香港目前主要关注交易所的监管,会不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参与者局限于某些特定背景的公司?例如,如果我写了一个优秀的 DeFi 程序,但并没有交易所背景,是否就无法进入这个市场?


翁晓奇:对于从业者来说,香港并不禁止非交易所类的 Web3 应用,反而鼓励这些创新。只不过,由于交易所的监管更为严格,如果你从事的是这一领域,那么会受到更多的限制。例如,DeFi 在香港是受到鼓励的创新应用。你需要考虑更多的是管理半径、管理成本以及你的目标市场在哪里。对于发展方便性而言,是在香港更适合,还是在新加坡更好?还要看你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


香港与新加坡在科技人才上的基础不同。香港比新加坡具有更多的优势,尤其在吸引大陆的人才方面。例如,深圳与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两地可以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协同发展,即研发主体在深圳,门店则设在香港。这种协同模式让香港在大湾区的人才腹地方面有更好的基础。相比之下,新加坡的 Web3 人才大部分是从世界各地吸引过来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如果你重视研发,香港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是 Web3 向传统金融妥协,还是传统金融不得不拥抱 Web3?」


DeThings:在目前及未来的监管状态下,如何确保市场的整体流动性?


翁晓奇:这就与我们今天讨论的美元降息问题有关。过去两年,全球的主要货币政策趋势是美元加息。加息的效果是将全球资金吸引到美国,因此全球包括 Crypto 的 ETF 在内的金融资产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市场流动性受到抑制。唯一例外的是黄金,但黄金的上涨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战争、地缘政治等。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开始抛售美债和美元,对美元的信任逐渐减少,未来一旦降息,尤其是利率降到 2% 以下时,全球新兴市场的股市和其他金融资产表现将可能迎来一轮新的牛市,Crypto 市场也不例外。比特币的长期价值将愈加显现,因为比特币的总量是恒定的,2100 万枚不会再增加,且由于私钥丢失等原因,比特币的实际流通量还在不断减少。


今年美国的各种基金正在加大比特币的布局,这些布局已经在 1 万、2 万、3 万、4 万美元的区间内进行了大量购买。因此,当美元开始降息、通货膨胀回升时,他们的平均购买价格比其他后进场的金融机构低,这将给他们带来竞争优势。


DeThings:如果美联储降息 25 或 50 个基点,对比特币价格会有什么影响?


翁晓奇:短期内,市场对降息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如果降息 50 甚至 75 个基点,市场的反应会更为积极。如果是 25 个基点,市场可能会持中性态度。但只要降息开始,未来一年内市场情绪将逐步转向利好,推动 ETF 增加流动性。


DeThings:回到历史问题,随着比特币与美元降息强相关,是否意味着比特币失去了最初的去中心化和无政府主义色彩?


翁晓奇: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一个经典问题。去年,美国批准比特币 ETF 的讨论中,行业内曾有一场激烈的争论:是 Web3 向传统金融妥协,还是传统金融不得不拥抱 Web3?目前来看,更多是后者,即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接受 Web3。传统金融机构将手中的美元换成比特币,正是因为他们预期比特币的长期价值高于美元。这并不是 Web3 向传统金融低头,反而是 Web3 的胜利,标志着比特币替代部分美元价值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Web3 的潜力将会逐渐释放。」


DeThings:除了降息,行业内还关注哪些方面?


翁晓奇:降息体现了 Web3 的金融属性,显示出其与传统金融业的联动关系。因此,金融属性是一个关键关注点。此外,业界更期待看到 Web3 应用场景的落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认为 Web3 的产品只是虚无的代币,用于割韭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有效场景开始涌现。


例如,GameFi 和跨境支付已经有了实际落地的应用,DeFi 也在与传统金融业结合。我们现在就在等待谁会打响变革的第一枪。


DeThings:NFT 曾经风靡一时,但后来市场冷却,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翁晓奇:NFT 的火爆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收藏界进入加密领域的一个误区,许多传统收藏者进入币圈割韭菜,导致市场短期内泡沫化。然而,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是原生于 Crypto 世界的应用。未来,随着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应用落地,Web3 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eThings:所以,行业内的讨论更多聚焦于如何让区块链与其他行业有效结合吗?


翁晓奇:是的。未来值得期待的是让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让普通用户的手机上都能有区块链相关的应用。这将是行业发展的拐点,类似于当年互联网的爆发。互联网在 2000 年至 2003 年经历了泡沫期,许多人拿着 PPT 就上市了,但随着泡沫破裂,互联网产业的真正价值逐渐显现。我认为,Web3 现在正处于类似的早期阶段。


DeThings:如果与 web2 相类比,现在的 Web3 的发展现在大概走到一个什么阶段?


翁晓奇:Web3 目前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 2000 年左右的互联网,偏开始的阶段。当时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很多国家正在讨论是否要禁止互联网,而今天的 Web3 也面临类似的挑战。虽然目前还没有太多应用落地,但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监管的明确,Web3 的潜力将会逐渐释放。


以太坊经过几次升级后,其链上性能已接近每秒处理上万笔交易,并且全球有几十万个节点参与,这就像互联网初期的宽带普及一样。我们正处于技术设施逐渐完善的阶段,应用爆发的前景已经显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DeThing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