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来自柏林野外,24 小时绿色生活实验开始的艺术展
706青年空间
2024-09-20 20:0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人间松茸 


2024 年 9 月 8 日到 9 月 21 日期间,“706 柏林”的好朋友张弱和亦兰,带着他们的“森林工作室”,在位于柏林市郊 Brandenburg 州的 Bergersdorf 1 号开始一场名为《间》的展览。

 

展览的室内部分是艺术家韩峰于 2017-2024 在德国旅居时的创作,室外部分是艺术家张弱《临时信仰》系列中的新作《星星的碎片》。除展出部分外,706 柏林的小伙伴们也与“森林工作室”合作,策划了一场野营工作坊。


艺术家韩峰和他的作品 他使用在奥地利驻留期间捡到的树枝制作成了画框

张弱与《星星的碎片》

小伙伴们正在搭建野营帐篷


策展人曾亦兰说:

“在写这篇文稿时我正在读《末日松茸》。我发现,这本书似乎处处都感觉在影射我们的活动,以及艺术与主流人类活动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艺术家像松茸及地下菌丝一样,不仅能忍受并直视人类制造的环境失调,还能吸纳各种可能的营养,与废墟环境产生共生关系。并且,以艺术为由连接各个子实体的人类想法,也与蘑菇之间有着奇特的对应。同时,随着生存环境的破坏,逐渐在本国失去了立足之地的难民 / 移民群体,反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重新聚集成了社群,也正是艺术乌托邦在世界边缘的一种发生形式。


“在炎炎夏日里,我们和 706 柏林生活体验共创积极分子们一起,进行了一场 24 小时生活实验室共创,把策展变成了集体意识流实验。这次活动看似自然即兴,在不经意间生长,实则也是 706 全球网络菌丝上在德国柏林端冒出的一颗松茸。在已离彼岸但尚未到达此处的当下,存在于网络中的 706 收纳了无处安放之灵。对于海外的华人来说,706 意味着一种基于母语的连接,而这些参与者们以年轻热诚的乐观克服了对无法掌控命运的不安感,实现了临时乌托邦的表达自由。


工作坊参与者合影

烤面包

小伙伴们在篝火晚会上唱歌

工作坊的自然环境

“晨间身体工作坊
























































































“聊聊气候,地球切片卡片工作坊”


























“我给共创营同期产生的艺术展起名为《间》。“间”首先是在描述展览的两位艺术家介于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生存状态,其次,由于这次展出的作品都创作于因全球疫情而与原本的生活产生间离的特殊阶段,因此这个字也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他们这几年的生活和精神的迁徙。


“《间》是绝境中的一次表达,我们做一些简单而有效的事情,比如放下手中乐器开始聆听星空下虫鸣和风声。我们做一些看似徒劳的努力,比如忍受没有手机网络和消费的习惯,尝试建立起某种脱离于商业社会控制的短暂行为。现实与理想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拥有的就是最令人期待又彷徨的当下。”



从北京到柏林


2017 年 8 月,北京“艾荷华”艺术区遭勒令搬离。


“艾荷华”前身是美籍华人胡小川教授设计的农庄,位于北京草场地。不过 ,自从 2008 年第一位艺术家入驻后,这里便自主开发了一个成有着三十多个工作室的国际生态艺术区。“艾荷华”的艺术家们平时在蔬菜⼤棚中⼯作,晚上有时会聚集在⼤棚中间的空地上看电影。张弱和亦兰夫妇的“森林工作室”就诞生在这里。


在从艾荷华离开前,张弱把带不⾛的家具和样品摆成了一座塔的形状,这是他在艾荷华的最后⼀件装置作品——《森林⾥安放着我的愿望》。


此后,“艾荷华”的艺术家们有的去了其他艺术区,有的去了其他城市,张弱和亦兰则在两个月后带着他们的⼥⼉子游远赴了德国。


德国的⽣活更加⾃由,也更加孤独。作为华人艺术家,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边缘人的状态中。他们曾试图去寻找⼀个像艾荷华⼀样、住满了同道中⼈的圈⼦,亦兰还将这⼀过程拍成了名为《柏林桃源》(Wonderland in Berlin)的短⽚。然⽽,⾄今都没有找到。


在这种状态中,张弱开始在一些能他平静下来的地方,用现场物品做创作。这些物品可能是树枝,或者是人们丢弃的碎片。


2018 年的复活节当日,在亦兰和子游的帮助下,张弱在柏林⼤教堂的⼴场上安装了⼀件徒⼿制作的、五⽶多⾼的装置——《流浪堂》。《流浪堂》是一个三角形的帐篷,张弱先用木头搭建了帐篷的框架,再用旧衣服把帐篷覆盖起来。《流浪堂》是张弱⾃⼰对柏林⽣活的回敬,也是他将作品置⼊城市、介⼊⼤众⽇常⽣活的尝试的开始。


在张弱看来,帐篷的三角形结构简单稳定,斜坡能用于避风避雨,因此是对大自然的信仰的基础。这一形状让他想起了屋顶,尤其是教堂的屋顶。这些屋顶和锥形的“帐篷”一样,伸向天空,坚固而永恒,连接着人与天堂。不同的是,“帐篷是脆弱的,临时的,随时可以搬走的”,同时也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居住地。而屋顶,张弱说,“人类从岩洞中搬出时,就是这样带着自己的信仰,开始了通往最早的遥远体验的旅程。这些帐篷和屋顶都像是临时的庇护所,屹立在天地之间,给漂泊者以慰藉。”


对张弱来说,这些用枯枝落叶搭起的“帐篷”,虽无法成为真正的庇护所,却的确是心灵的家园。而曾经的“艾荷华”,在他心里,也成了在北京流浪时期的一个小小的“帐篷”。


观众在展览现场



临时信仰

 

在做《流浪堂》的同时,张弱有了将这一个小小的帐篷延展成一系列作品的想法。在为这个系列起名字的时候,他想到,在陌生的、孤独的环境中,自己好像总得相信点什么才能活下去,比如就相信“我的艺术可以使我在这里生存”。于是便给这个系列作品定名为了《临时信仰》。

 

2018 年 5 ⽉ 1 ⽇的国际劳动节,张弱去了柏林墙公园,决定在这⾥也放置的⼀件《临时信仰》系列的作品。这件作品原本没有确定的主题,但当他看到⼈们围在四周喝酒聊天、载歌载舞,情⼈们在帐篷下热吻,⼩朋友在帐篷下跑闹……他被自由美妙的气氛所感染,给这件临时装置定名为了《自由门》。

 

在距离张弱和亦兰的工作室步行十多分钟的地方,有一个“白湖公园”,公园中央的一潭清水便是“白湖”。在夏天,许多人会在湖⾥游泳,有的⼩孩⼉会光着屁股乱跑。也有⼈会带⼏本书,拎瓶啤酒,或者在地上铺⼀张毯⼦,往上⼀躺就是⼀天。到了冬天,⼈们还会在湖⾯上溜冰。

 

这⼀景象让张弱既熟悉⼜陌生。熟悉是因为这⼀切唤醒了他在乡下的童年记忆,陌生则是因为他觉得之前在国内的⽣活节奏太快,好像丢掉了在树下看书、在草地上晒太阳的习惯。

 

于是,在这个公园⾥,张弱又为《临时信仰》增加了一顶帐篷。这顶帐篷的名字是《异星》,因为他感到⾃⼰就像是⼀个外星⼈,和这⾥的⼀切都格格不⼊。

 

《临时信仰——异星》


近一个月后的 5 ⽉ 27 ⽇下午,一阵阵雨过后,外⾯的天空格外明朗。张弱和亦兰、子游⼀起搬运着新作《营哨》,再次来到柏林墙公园。张弱在墙后的草地上把一个哨卡形态的帐篷支了起来,帐篷和墙上的涂鸦、天空的彩霞及被夕阳下的⽼房⼦融为了绚丽的⼀体。张弱说,“现代⼈总是感到焦虑和彷徨,总是处于不同的流浪状态。这件作品在讨论的,就是流浪的边界在哪⾥。是政治的限定?是内⼼的藩篱?还是对未知世界的警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弱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疏远了,虽然每个家庭或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像是被封闭在了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孤独的星球上。在这期间,亦兰原本的工作趋向于停滞,便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了和张弱一起合作《临时信仰》系列。

 

他们开始策划一个《临时信仰》项目的延伸,名叫《临时信仰——“星座”》。在这个系列里,他们把许多个三角形的小帐篷拼接在一起,组成星星的形状。这样的星星类似于挂在圣诞教堂的星星灯,但尺寸大到可以容纳一个人的身体。他们希望能在柏林的每一个地点,制造许多大小不同的恒星,形成一个像星际一样遥远的关系。

 

《临时信仰——星座》


第一颗名为《流星》的星星在 2021 年 2 月 18 日诞生,在 4 月 1 日被悬挂在了伯大尼教堂的废墟上。伯大尼教堂于二战期间被炸毁,但还是有一个钟楼被完好地留了下来。展出的时候,由于是在不允许人群聚集的疫情期间,他们只能采取预约制,把想来看的朋友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观看。《星座》系列中的另一颗还未被定名的“星星”于 2021 年 3 月 20 日被摆放在了东徳时期曾关押政治犯的斯塔西监狱门口。

 

在亦兰眼里,张弱与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一个很职业化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更加天然的状态,“许多当代艺术家都是像一面镜子,或者一个摄影师,是去看向外部世界的。但张弱是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去可以向外喷涌,这些都不是从外界学习来的。”

 



张弱与观众在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导览



“间”的状态


刚到德国的时候,亦兰和张弱只带了几个行李箱,并没有做好长居的打算,如今却转眼就到了第六年。然而,他们现在仍觉得自己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中,好像随时都要再次搬家。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和“拥有一份稳定工作”这样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远。


现在回想起来,他们觉得这种漂流中有着一种盲目性——好像一直在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牵着走,但自身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临时信仰》也有点像是一个无意识状态下诞生的作品。


但一个新的契机又出现了。2024 年,森林工作室受邀在位于柏林市郊 Brandenburg 州的 Bergersdorf 1 号策划了一场展览。Bergersdorf 1 号曾是画家 Kurt Mühlenhaupt 曾经的工作室兼住家,房子本身已经建成两百多年,但从疫情期间开始便被闲置,目前已几乎是废墟的状态。房子的后面有一个几千平米大的花园,里面的野草长了半米多高。这样的景象带给张弱和亦兰一种荒凉之感,让张弱想起了海子的《九月》。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本就曾计划在葡萄牙等地做旧屋改造等尝试的亦兰,开始用一种乐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至少做了一点点,就能产生一点点的效应。


他们为 Bergersdorf 1 号策划的第一个展览是艺术家韩峰的作品展。在策划的同时,他们也想到,可以在草坪上把《临时信仰》也融入进来。于是,他们把做过的一个其中“星星”的每个角拆散,分别立在草坪上。在亦兰眼里,这些小帐篷是“星星的碎片”,在张弱看来,这样则更接近于帐篷原本的形态。


这次布展时再回看这五年间的作品,张弱说,“感觉理想越来越远了”,“目的地很遥远,不可及,但是已经在半路上,又没有办法。”


他的意思是,《临时信仰》做了几年后,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并没有得到很多实际的收获。比如,由于没有通过美术馆、策展人等专业渠道进行推广,这个作品没有得到过很多传播。并且《临时信仰》的形式本身也是大地艺术,不太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其在有学术的价值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商业上的转化。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作品。但他们还是希望,能给这件作品一个交代。


这次展览定名为《间》。在张弱和亦兰看来,“间”有着几层意思。从美术馆本身来说,它正处于一个从德国人到中国人转手的过程中,所以是一个中间状态。从时间点上来说,这次展览内容是张弱和韩峰两人在疫情期间的作品,所以在从疫情走出来的过程中,正处于一个中间状态。同时,“间”所具有的距离感,也是对张弱和亦兰目前介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离某些东西很遥远,某些东西还没有到达,但又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张弱说。


展览的美术馆位于柏林远郊区的农村中,因此,在整个展览活动过程中,亦兰、张弱和“706 柏林”的小伙伴们一起设计了一个 24 小时绿色生活露宿体验。参与者们的帐篷安扎在美术馆的前院,金字塔状、旧衣物改造的帐篷则安扎在美术馆的后院。这些帐篷们像一个个小小的“神龛”,庇护着游荡者们的心灵。


《星星的碎片》现场 演出者:Trudie



工作坊参与者们与来参观的本地人们合影


(活动摄影:Shin 张弱)



策划方:


706 社群活跃分子

我们是一帮在柏林的 706 社群活跃分子,也是 706 全球网络菌丝上在德国柏林端冒出的一颗松茸,在已离彼岸但尚未到达此处的当下,存在于网络中的 706 收纳了无处安放之灵。对于海外的华人来说,706 意味着一种基于母语的连接,而这些参与者们以年轻热诚的乐观克服了对无法掌控命运的不安感,实现了临时乌托邦的表达自由。


联系方式:


我们希望在柏林大稿 米勒 郝普特美术馆可以持续策划各种各样实验型的策展或生活实验,甚至可以召集欧洲各个城市 706 的伙伴,来我们郝普特美术馆组织一场流动快闪的“欧洲版本火人节”


不管你有任何想法或合作意向,都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人:亦兰

联系微信:ForestStudio


赞助单位:


森林工作室

森林工作室于 2011 年在北京成立,致力于雕塑、装置、室内和产品设计,曾多次作为策展人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长期以来,森林工作室一直专注于对旧物品的改造和对废弃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森林工作室迁往柏林后,更倾向于探索面向大众的社会雕塑,以及思考现代人对绿色生活的渴望和城市的历史背景。

网站:https://forest-studio.net/home/


场地支持:


大稿国际艺术区•德国柏林

DaGao - InterArt GmbH

地址:Bergsdorfer Dorfstrase 1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706青年空间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