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 Bitcoin 的铭文热潮,还是最近的 Based Rollup 热议,都可以理解为对 L1 作为数据总线价值的重新发现。
撰文:jolestar
看到几位朋友在聊 Based Rollup,大多是从安全角度来聊,我从 L1 与 L2 的关系,以及应用的构建角度,聊聊对 Based Booster Rollup 的看法。
Based Rollup 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户直接把 L2 的交易提交到 L1,由 L1 排序打包,但 L1 不校验交易的有效性,只保证交易的顺序以及可用性,而 L2 是个纯粹的执行器,执行打包在 L1 上的 L2 交易。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眼熟?这不就是铭文 (Inscription) 模式么。是的,铭文的 Indexer 就可以理解成这里的 L2。这个我观点我在《铭文是个 bug 还是 feature》 一文里说过。
Booster Rollup 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如何在 L2 上通过合约直接读取到 L1 的状态?思路其实也不复杂,既然 Based Rollup 已经在执行 L1 上的 L2 交易了,那要不顺便把 L1 的交易也执行一下?这样 L1 和 L2 的状态就在一个大的状态树里,L2 的合约就可以直接读取 L1 的状态了。
于是也有项目把 Based Rollup 和 Booster Rollup 合在一起,叫做 Based Booster Rollup(BBR),比如 taiko。
BBR 从提出,到现在受到市场关注,主要的大背景是当前 Ethereum 主流的 L2 方案带来的割裂问题,L1 与 L2 的割裂,以及 L2 之间的割裂。现在的 L2 方案,提供的功能,无论从开发者角度,还是用户角度,和一个 Alt-L1 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读取 L1 数据还依赖 Oracle,资产还是要桥,钱包也得切换网络。而这种割裂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L1 和 L2 的绑定并没有那么紧密,L2 随时可以增加一套共识机制变成一条 Alt-L1,「自立为王」,并且可以让开发者和用户基本无感。当前主要的绑定关系来自于 EF 对正统性的约束: L2 必须将 L1 作为 DA,但明显这个约束并不牢靠。
那如果把现在的 L2 方案都换成 Based Rollup 方案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估计 Optimism 和 Arbitrum 要跳出来说了,换 Based Rollup 不很容易么?现在主要的 L2 方案都有 Force Inclusion 机制,L2 直接把 Sequencer 给去掉, 让用户都通过 Force Inclusion 向 L1 发交易不就实现了 Based Rollup?
但这样能解决割裂问题吗?不能。虽然 Arb 和 Op 都实时把交易提交到 L1,由 L1 打包排序了,但它们还是割裂的,因为各自只认自己的交易。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 Based Rollup 要想解决割裂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可以在 L2 之间共享的交易或者数据,而这种数据格式要求:
所以它必须是协议先行,先设计公开的协议和数据格式,链上只保存协议必须的数据,执行和校验在链下,不同的 L2 各自实现支持方案。但要做到这两点其实挺难,首先 Ethereum 生态的开发者一般通过智能合约设计协议,并没有直接基于数据格式设计协议的习惯。这个方向主要的尝试还是上次铭文热的时候的 Ethscriptions。而第二点就更难了,需要实践和时间来验证。
说完了数据共享的问题,再说说用户体验的问题。明显如果所有交易都由用户直接发给 L1,体验就和使用 L1 差不多,无论是 Gas 还是确认时间。于是开始有人设计 Based Rollup 的预确认协议了,但如果预确认协议能真正工作,需要所有的交易都先通过预确认协议,那不就是 Sequencer 了么?这部白折腾聊一圈么?
之所以产生这种矛盾是因为大家混淆了几种交易类型:
而 Based Rollup 只和 1,2 有关系,3 是现在的 Sequencer Rollup 的工作方式,二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假如有这样一个 Rollup 方案:
通过 1, 它实现了 Based 和 Booster,通过 2 它实现了 L2 交易的快速确认,也不损失用户体验。如果按照前面的命名方案,这种应该叫做 BBSR(Based Booster Sequencer Rollup),但有点长,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叫做 Stackable L2,堆叠式 L2,顾名思义就是在 L1 上堆叠了 L2,L2 包含了 L1 的所有交易和状态。这就是
@RoochNetwork
的解决方案。
如果采用上面的方案,L2 再次把自己的交易打包提交到 L1 就会有点奇怪,因为 L2 会再次把打包自己交易的 L1 交易也读取下来重新执行,有点像自己的输出同时也成了自己的输入。所以 Rooch 的方案是 Rollout 而不是 Rollup。因为长远来看 L1 的区块空间非常珍贵,多个 L2 的交易抢占 L1 的空间是一种「内卷」模式,L1 的空间应该留给 L1 和 L1.5 交易,L2 应用级别的交易应该寻求更低廉的区块空间,通过「外卷」拓展新的区块空间,这样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生态的发展。
前面的描述都是从 Ethereum 角度来描述,而 Rooch 作为 Bitcoin 的首个 BBSR 或者 Stackable L2 实践,这里聊聊 Bitcoin 生态上的差异。
Bitcoin L2 上没有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Based Rollup 模式下反倒成为一种优势。因为 Based Rollup 本来就不需要 L1 执行和验证交易,只要保证 Permission Less 以及 DA。这同时也逼迫 Bitcoin 生态的项目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设计基于数据结构的协议,无论是染色币,还是后来的 RGB,Taproot Assets,Ordinals Inscription,Atomicals,Runs 等,都是这个范畴下的尝试,可以包含在广义的 CSV(Client-side Validation)协议概念下,它们的交易都是典型的 L1.5 交易。如果 Ethereum 生态的项目想实践 Based L2,设计出多个 L2 之间共享的协议,大体上会和上面的协议差不多。
下面以 Rooch 为例,说明一下 Bitcoin 上的 BBSR 的工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应用可以设计两种交易,一种是公共协议交易(Based 部分,在 L1 上),一种是应用交易,(由 Sequencer 排序),二者可以通过 Booster 模式互相配合,保证 Permission Less 的同时,也能保证用户体验。
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共协议的设计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以及达成共识,而 Rooch 能提供的是这样一个方便的试验环境:如果想设计一个新的 Bitcoin 上的应用或者资产协议,只需要定义好协议格式,然后部署一个对应的 Move 合约模块去处理,就可以通过构造应用场景去试验。
当然,Bitcoin 生态在这个路线也上存在一些挑战:
从 DeFi summer 之后,整个 Crypto 领域一直在探索 DeFi 之外的新型应用。无论是 Bitcoin 的铭文热潮,还是最近的 Based Rollup 热议,都可以理解为对 L1 作为数据总线价值的重新发现。从分布式系统的角度来看,通过数据总线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解耦,而系统之间的解耦是实现 Permission less 的关键前提之一。例如,Crypto 生态中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就充分利用了区块链这个 Data Bus 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对接,这在传统金融系统中是很难直接实现的。如果要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只需要将简单的转账交易升级为应用协议交易,就可以实现应用层面的 Permission less,而这种方式对现有应用的侵入性最小。
本文主要从生态和应用角度探讨 BBR,关于 BBR 模式的安全,以及 BBR 模式下的 L1,L1.5,L2 状态的互操作性的问题,留在后面的文章中再详细探讨。后面附加上一些相关链接,有我的历史文章,也有推友从不同角度对 Based Rollup 的阐述。
相关链接:
1. Stackable L2 — 一种新的区块链扩容方案 https://rooch.network/zh-CN/blog/stackable-l2
2. Bitcoin 的 Layer2 应该怎么做?https://x.com/jolestar/status/1717358817992995120 我从 L2 如何利用 Bitcoin L1 上的状态和数据设计的最初方案,评论中有朋友提到了 Booster 的方案,最后实践中采用了 Booster 的方案。
3. 铭文是个 Bug 还是 Feature? https://x.com/jolestar/status/1732711942563959185 从 L2 的构建方式角度阐述铭文的价值,包括 L1 和 L2 的激励相容难题。
4. 减法理论出发探讨 Based Rollup
@kernel1983
https://web3caff.com/zh/archives/108241
5. @jason_chen998 关于 Based Rollup 的文章 https://x.com/jason_chen998/status/1799692331635048697
6. Based Rollup 赛道研究报告 https://research.web3caff.com/zh/archives/22719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