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是为了讲故事。故事的基础是冲突(或称矛盾)。
主角现状是 A,他 / 她想达成目的 G,但从 A 到 G 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否则就是流水账,构不成故事。需要经历 BCDEF 所构成的阻碍、误会、挣扎、帮助之后,才会达成 G。
2.
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故事往往是这样的:
主角有某一身份、背景构成的初始性格与三观。
在经历 BCDEF 的过程中,产生了与主角原有身份、性格冲突的内容,在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或共同行动中,内心不断挣扎、成长,作出选择,最终达成 G,或者没有达成 G。
而 BCDEF 提供的阻碍,主角的挣扎、成长,是在世俗普遍认知内的,在世俗普遍道德框架内的,是真实人性的反映。
3.
以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冰与火之歌》中席恩·葛雷乔伊举例。
席恩最初以质子的身份,寄养在临冬城,北境之王史塔克家中。他的目的,是回到铁群岛,继承盐王座,成为葛雷乔伊家族领袖。
他最初的性格自负、狂妄、好色、贪婪,他与罗柏史塔克关系密切,却看不起私生子琼恩雪诺,是一个十足的令人厌恶的角色,但内心却很自卑、懦弱。
在列王的纷争中,席恩受罗柏的派遣,回到铁群岛,却受到了姐姐阿莎及战士们的羞辱。于是,他决定证明自己,违背父亲的命令,夺取临冬城,对他从小相处的史塔克家族,反戈一击。
席恩成功占领了临冬城,并放出了在地牢中假装成“臭佬”的拉姆斯。
但由于姐姐不愿意支援他,波顿家族打败席恩,占领临冬城,席恩成了俘虏。
之后,席恩受到了拉姆斯非人地虐待,他的牙被打断,生殖器被割,心甘情愿地成为拉姆斯的臭佬。就算他拿着刀帮拉姆斯剃须时,有机会杀死拉姆斯,他也没敢动手。
他眼睁睁地看着拉姆斯 QJ 珊莎史塔克,甚至在姐姐前来营救他时,席恩不愿意离开,“我不是席恩,才不是,那个变色龙早就死在临冬城了。我叫臭佬,臭佬臭佬,押韵怪佬”,甚至还大喊暴露姐姐的行踪。
这时的席恩已经不仅是低落到了尘埃里,他甚至啃食下水道里的老鼠,如蛆虫一般,没有任何尊严的活着。
私生子之战,琼恩雪诺打败拉姆斯,释放了席恩。他回到了铁群岛,却发现自己的叔叔杀死了父亲,成为领袖,并俘虏了姐姐。
席恩请求铁群岛的人们追随他,救出姐姐阿莎葛雷乔伊。但没有人听从他的命令,甚至有人开始羞辱他,把口水吐在了席恩脸上。
但,此时的席恩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他也不再惧怕失去,不再懦弱,他奋起战斗,杀死了这个人,并赢得了铁民们的尊重。
席恩救出了姐姐,并帮助琼恩雪诺抵挡夜王的进攻。
BCDEF,在席恩不断的受挫,不断的挣扎下,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灵魂,至于最终有没有达成 G,甚至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4.
烂片也遵循同样的架构叙事,只是在 BCDEF 的设置上,与好的电影天壤地别。
首先是主角的背景没有代入感。
比如,《一点就到家》中,彭昱畅饰演一个超级理想化,每天都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干劲,对所有事情都乐观,活力满满,立志创业的快递小哥。不可否认生活中有这种人存在,但离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太远了。
所以之后,不管发生什么,不管有多感人,只有一个感受:“假”。
其次,与故事背景脱离。
看《攀登者》,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观感:导演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地无私奉献,甚至为了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那个时代的建设者们,他们真就是这样。
所以,导演为了合理化角色的行为,加入了感情的桥段。故事原型无私奉献的行为,变成了因为男女情爱,因为内疚亏欠的自我补救。
故事从原本真实的无私大爱,变成了缠缠绵绵、你侬我侬的俗套小爱。
当然,典型与故事背景脱离的,是各种披着不同朝代外衣,实际是甜宠的古装大女主电视剧。
其次,与现实脱节。
比如,主角团各种死不了,坐着汽车上太空,只身扛冰山等等。
再次,人物性格转变内容支撑不足,故事转折脱离世俗道德。
典型的感受是,这个人怎么突然就洗白了。或者,人物受到了某种道德感召,幡然醒悟,但在现实里,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再次,目的脱离实际,过于虚假。
(这就不举例了)
最最重要的是,在当前正能量,或者说不许出现负能量的文化背景下,主角的动机和目的被限制住了。
相当于故事人物和结局限定的情况下,完成命题作文。
再加上前文所述的问题出现,就会出现人物和目的过于理想化,人物性格转变的诱因、动机超越了世俗理解的道德,最后不约而同的,通过老套的煽情桥段升华主题。
最终给观众的感受是,故事假且雷同。
5.
一个题外话,我个人有个区别好表演和烂表演的方法:静音,挡住字幕,你能否只从演员的表演中,明白演员表达的情绪,理解电影讲述的故事。
当然,如果用这种方式看 Spring 晚,会有很戏剧化的效果。过去,Spring 晚充满了对新的一年期待的表演。而现在,在他们脸上只有“讨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